近日,建设中的北外滩白玉兰广场主体建筑高度已超过300米。如果按照主体建筑高度的标准来判断,设计总高近320米的白玉兰广场将成为浦西第一高楼。然而其身后已经有了许多“追赶者”,徐家汇等都号称要建浦西第一高楼,成为“新地标”。
除了新建高楼之外,浦西还有许多人们熟悉的老建筑纷纷改头换面,走“高大上”的路线,力求成为地标式的建筑。原本以家电维修、小商品买卖为主的中央商场,即将转型为“外滩中央”时尚生活秀。面对这么多的地标,笔者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只有“高大上”才是唯一的标准吗?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地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像老上海熟悉的九曲桥、国际饭店、永安百货、大自鸣钟等等,它们代表了上海的文化。虽然其中也不乏当时的“高大上”者,如国际饭店、永安百货等,但我们更应看到的是,许多建筑都有着文化积淀。古色古香又蕴含海派特点,是这些地标久经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现在的一些部门和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建造高楼,或者修建时尚中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急功近利,仅希望从外表上让建筑更容易为人们记住,而忽视了其真正的内涵。
其实,地标性建筑并不决定一座城市的形象,而地标建筑更不在于它们有多高,而是它在历史演进中自然形成的、无可比拟的底蕴。就像前面提到的中央商场,对于每一个老上海来说,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小时候跟随父母维修物品的画面,都会随着中央商场的名字在脑海中浮现。如果中央商场变成了一个外滩的时尚生活秀,与周围具有同等功能的建筑相比,其影响力还有多大?
去一个地方,最能记住的是这类地标性建筑,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地标之所以能够被记住,除了外形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其蕴含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识别度,这仅仅靠外形是无法实现的。如果仅仅热衷于搞表面功夫,建造“高大上”的形象工程建设,其结果只能是提前透支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给未来发展留下了难以控制与化解的财政风险,而建筑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被人们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