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07 20:27:3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肖凌之
现代社会是一个角色分工的社会,人们在社会中都扮演着某个或多个角色,每个角色的权利、责任、义务和规范,构成完整的社会秩序。角色之间如能产生良性互动,人际关系则融洽,社会秩序则井然;反之,人际关系就会出现紧张,社会秩序也会产生混乱。但在客观实际中,角色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不是自发的和必然的,需要角色扮演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与配合。
前不久,河南洛阳一则城管与小贩体验角色互换的新闻,让人耳目一新。城管在体验小贩的角色时,尝到了小贩的艰辛与不易,感到了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简单粗暴,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多做晓之以法、晓之以理的工作;小贩在体验城管的角色时,体会到了城管的责任与使命,感到自己在今后的小本买卖中光考虑自己的利益还不够,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城市的整体形象。这种角色互换体验,增进了城管与小贩的彼此了解,有益于角色之间的互动。这种体验,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心理位置互换和将心比心。
在社会中,那些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管理与被管理、执法与被执法、诊断与被诊断、教育与被教育等似乎不对等的角色互动,要想得以顺利实现,是很需要将心比心的。尤其是相对强势的一方,在实施角色行为之前,更需要设身处地,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忧对方之所忧,让对方深切感受到你所实施行为之必要,从而主动地予以配合。
在角色行为实施过程中,如果忽略了接受角色行为一方的心理感受,角色行为则往往导致冲突与尴尬,严重者还会引发社会矛盾。现实中那些“暴力抗法”“对抗拆迁”等群体事件的发生,多半就是因缺乏行为之前的心理沟通而导致。
领导干部是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其角色行为的实施,主要是在同人民群众的互动中得以体现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理所当然应是领导干部所思所行的风向标。可在现实中,却总有少数领导干部发出诸如“现在为官不易,经常做好不得好、费力不讨好”之类的消极叹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认知不对称的现象,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领导干部在履行角色行为时,忽略了群众的心理感受,只注意了单方面状况,疏忽了与群众的心理互动,也就是忘记了实施角色行为的将心比心。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与人民群众的将心比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理应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将心比心,并不都要在形式上搞角色互换体验,而是多为对方设身处地去思量。这既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思想境界。做到了,党群交往、干群交往就会相互配合、心情舒畅,“鱼水深情”就能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