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场舞大妈”其实是我们的母亲
时间:2014-07-21 16:29:25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唐螂 
    “广场舞大妈”,最近成了媒体重点关注的一个关键词。在大众传媒上,大妈通常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她们席卷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广场,在劲爆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她们出入国外的高档商场与国内的社区超市,以买打折鸡蛋的速度抢LV,也以买LV的热情挑选鸡蛋;她们出没于早晚高峰的公交车上,在上面择菜、抢座,与别人争吵……

    诱发这个新闻焦点爆发的是一连串事件:据说,“大妈”(Dama)作为一个新词被录入牛津词典。又据说,莫斯科红场和美国的中央公园已被“广场舞大妈”占领了。当然,在红场因为拉横额、在中央公园则因为干扰他人而引起了法律纠纷。更有外媒报道,中国大妈不仅影响了全球黄金的走势,更将目光投向各国房地产等投资项目。

    在现实中,“广场舞大妈”与一些年轻人在生活方式上确有冲突:一方面在很多新型住宅区中,“广场舞”的噪声与社区追求宁静的理念发生冲突,备受谴责;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出现“广场舞大妈”万人“暴走”,大妈们说:“不让我们跳舞还能干啥?”

    如果仅仅是“最炫民族风”或者“小苹果”的舞曲声过于澎湃,从而导致城市的噪音干扰,这恐怕只是个技术问题,通过立法和技术手段都可解决。比如一个小小的“蓝牙耳机”,只怕也能够使城市归于静默。但是,当“广场舞大妈”被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探讨,那就相当“费口水”了。

    “广场舞”在中国算是个文化传统了,“秧歌舞”、“锣鼓舞”等一直是中国乡村节庆的主打项目,很多新兴城市的广场,成为“广场舞大妈”聚集之地可说是城镇化过程的一种特色,当然,“广场舞大妈”群体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集体舞”这种被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方式,曾经被“政治化”过,“广场舞大妈”的集体记忆中,有一定的“青春怀旧”情结也情有可原。问题是,一些精英阶层把这种“广场舞大妈”文化看做是与所谓现代文明冲突的生活方式,认为“广场舞”无处不在,是对城市个体独处自由的一种干涉。

    其实,除了噪音之外,“广场舞”并非“不可宽恕”的,至于置身于外国文明当中,从文化互相影响的角度上,只要不违反当地法律,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国外可以有种种的音乐节和赛车狂欢,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有“广场舞”,“广场舞”经过包装和扬弃,怎么就不可以是现代中国的某种文化符号?而“广场舞”这种具有社交意义的文娱形式,又怎么会只承载“落后文化”?

    “广场舞大妈”并不是一个欢乐的群体,她们做出自己的选择说起来也有万般的生活无奈。这当然也透露出我们养老制度上缺乏精神关怀的缺陷。“广场舞大妈”每天的聚集,未尝没有“抱团取暖”的精神慰藉。有鉴于此,精英们和社会管理者们,不应该以鄙视和厌烦的眼光去打量“广场舞大妈”,她们是我们的母亲。让我们在制度顶层设计时,把这个利益群体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