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垃圾焚烧项目受挫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据报道:2013 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73 亿吨,如果堆在一起,可以堆出500 多座百层高楼。
有统计:北京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如果用2.5 吨的卡车装载,能从天安门一直排到河北廊坊;上海每半个月的垃圾量能堆出一座88 层的金茂大厦……与此同时,城市周边已无垃圾“葬身”之地,而垃圾焚烧项目又屡遭抵制,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压力。城市垃圾处理的瓶颈该如何突破?对此,《城市化》特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副教授支招。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不产生就是最好的处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少产生垃圾,科学合理地处理垃圾。
垃圾焚烧是我国最优的选择
垃圾焚烧是现阶段我国大城市及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垃圾处理的“无奈”选择,但也是最优选择。目前,公众对它不接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质上利益问题才是核心问题,污染问题是其次的。老百姓抵制焚烧原因很复杂,政府信息公开不够、与受影响居民沟通不足、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政府公信力不足、环保部门监管能力有限、居民和房地产商利益受损、生态补偿机制未建立、部分环保组织和个人误导,媒体过度炒作二恶英问题,都是重要因素。由于其高度复杂性,短时间之内难以解决。
垃圾焚烧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烟尘、酸性气体、氮氧化物、重金属、二恶英等有毒有机物等污染物,其中又以二恶英最为受人关注。现代化垃圾焚烧的“现代”主要体现在燃烧控制和烟气净化上——通过燃烧控制,让废物充分燃烧,少产生二恶英等污染物;通过烟气净化尽可能将各类污染物去除或截留。应该说现代化垃圾焚烧的环境影响是可控的。
减少个人厨余垃圾的产生
少产生垃圾需要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共同努力:社会层面上推行生态设计、简易包装、绿色包装,减少占垃圾较大比例的包装废物产生;个人层面上倡导绿色消费,杜绝铺张浪费,减少占垃圾最大比例的厨余垃圾的产生。社会层面上应坚定不移地推动垃圾分类收集,个人也应养成垃圾源头分类的良好习惯。考虑到我国各城市均已有较为发达、行之有效的废品回收系统,而该系统已经较好地实现了“垃圾减量、资源回收”的目标,我国垃圾分类应主要着眼于提高后续垃圾处理系统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强调其“减量”甚至“代替处理”的效果。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模式
从世界各国垃圾处理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的处理技术无非土地处置(填埋)、热处理(焚烧)、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等三类。其各自所占比例以及组合情况取决于各个国家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如美国、英国国土较为辽阔,自然条件好,人口密度小,填埋场选址相对容易,是发达国家中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要方法的国家之一,填埋量占垃圾总处理量的50% 以上;日本、瑞士因经济发达、国土狭小、人口稠密,生活垃圾90% 以上采用焚烧方式处理;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垃圾源头分类与多元综合处理已形成成熟体系,大部分废物在投放时已实现分类,根据其类别和特性运送至回收利用、焚烧和生物处理设施,少量混合垃圾则采用机械生物预处理后分别进入焚烧或填埋设施。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垃圾处理不可能有统一模式,更应该是选择适合各地特点的多样化模式,无论是那个国家的做法,在我国不同区域均应有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