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同里——千年古镇,世界同里
时间:2010-08-10 16:40:04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涛 

概况

位    置:同里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东距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北离苏州18公里。

面    积:2001年10月,同里与屯村两镇合并,合并后新同里镇行政区总面积102.91平方公?里。

人    口:同里现有5.8万余人,辖12个行政村,1个水产总场,6个社区居委会。

地域特色:同里古镇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

所获荣誉:先后获得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景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称号。

文化遗址、历史景点、古迹胜境、寺院古宅、古桥古街、名木古树等一系列的古迹,组成了同里古镇的千年雅韵,展示了同里古镇的文化底蕴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在新的世纪里,同里人将不遗余力,保护好这块千年“富土”,为后人留下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

同里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八湖环抱(同里、九里、澄湖、沐庄、白砚、叶泽、南星、庞山湖),东距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北离苏州18公里。全镇面积为102.91平方千米,人口58541人。全镇有12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古镇区范围东至东溪桥,南至入镇口,西至陆家埭,北到红塔埭,面积为0.87平方公里。

同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挖掘的大量文物证实,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朗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

优越的自然件,使同里成为吴地最为富庶的地方,同里原称“富土”。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呈繁华。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

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始设巡检司,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元明时同里渐移至南,因镇内三条东西向市河,成“川”型,又名“同川”。明弘治元年(1488年),同里属吴江县范隅下乡。

屯村在汉代形成集市,始称“屯市”,唐初已达兴盛时期。宋建炎年间,居此地者千余家。元明时“易市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弟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守屯市东关,控扼秀州、松江二要冲。明嘉靖年间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后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属吴江县久泳乡。

清乾隆年间,原同里镇中水面数亩的放生河被填塞筑屋,“亦成闹市”,称“新填地”。镇域继续向东南扩展。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屯村始属同里区管辖。宣统三年,同里设自治公所。

民国元年(1912年),同里称市,设市公所。1927年,同里设市行政局。1929年同里为二区,辖4镇28乡。1934年8月,辖3镇11乡。

1946年初,辖1镇11乡,10月辖1镇6乡。1948年2月,辖1镇2乡。

1949年4月30日,同里解放。1950年1月,同里设区,辖1镇(同里镇)8乡(镇北、镇南、九里、屯村、沐庄、星东、星南、叶泽)。

1952年,同里镇为县属镇,同里区仍辖8乡。1956年3月,同里区并入城厢区。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分设同里乡、屯村乡,同属吴江县管辖。1985年10月,同里镇、乡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1992年9月,屯村乡撤乡建镇。2001年10月,屯村镇并入同里镇。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育了代代精英;彬彬辈出的蔚蔚人才,支起了千年的文化古镇。千百年来,同里孕育出了众多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朝廷命官。据史料记载,自北宋至清末,同里先后出过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0多名。

1986年,同里古镇对外开放,1995年被江苏省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称号。目前,同里镇退思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里也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东方的“小威尼斯”

同意大利的威尼斯一样,千年古镇同里也是一处水上天堂。其间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交错密如蛛网,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3%以上。水,可以说是同里的命脉,是同里赖以生存的源泉。正如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教授所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

同里古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同里古镇历来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具有浓厚的自然和人文气息。

整个古镇布局依水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人的住宅与水联系在一起,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深宅大院大多沿河而筑,有的人家搭建小阁于河上,备有吊桶取水吃用,水阁上亦可赏景乘凉。每户人家都有通往河中石阶,俗称“河桥”,备取水用水(淘米、洗菜、洗衣服等)之用。

同里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裕青洪记轮局开通上海至同里航线,这是吴江县境内最早的轮船客运。民国15年(1926年)起,相继开辟苏州至周庄、苏州至芦墟的航线。镇与周围乡镇及农村之间交往主要靠航船。货运主要靠苏杭大运河,苏申内、外港等航线。小量的运输,主要靠木帆船,20世纪60年代用机动船。80年代前后两次对苏申外港线移道工程进行改造,加强了运输的安全性,提高了年运输量。

据史料记载,从清朝、民国直至现在(2005年),同里古镇区不足一平方千米的土地,经常保持50座左右桥梁。现有100多千米的公路上就有164座桥梁,其中屯溪大桥、南星湖大桥是至2005年吴江市范围内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两座桥梁。

同里人天天与水打交道,时时离不开水,形成了一喝(茶)二冼(洗澡、洗衣服)的生活习惯。同里人招待亲朋好友先以茶水为敬,串门访友一般都以茶水相叙,甚至上班做工都喜欢带上茶杯。茶杯随身带是水乡人特有的景观。沿河廊下,民居茶摊鳞次栉比,喝茶者主要是游客,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观赏市河风光,昔日茶楼文化依稀可见。

同里的园林也与水有着特殊的关系,宋代诗人叶茵始建的“水竹墅别业”,园有十景,其“曲水流觞”、“竹风水月”、“峭壁寒潭”等都是与水有关的水景。元代叶振宗的“水花园”,广数里,处在同里湖畔,中有“约鸥亭”、“小垂虹”等,池阁石梁,映带左右。明代任秀之的“湖村别业”,园中有“钓台”、“含香馆”、“玩月亭”诸胜,地处庞山湖畔。清代著名的退思园,被称为“贴水园”。陈从周教授曾指出:“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罗星听雨”更是以水为特色,四周环水,被誉为“蓬莱仙境”。

同里有很多极具特色的老房子,大多建于明清时代,充满了江南水乡小镇古老文化的韵味。脊角高翘的房屋原貌,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远远望去,一组古老建筑就好像是一件可以让人长久把玩回味的古老艺术品,风雨沧桑,兀然独立,它们是同里的精华所在,也是来往游人最感兴趣的地方。

砖雕是同里民宅的一大景观,一般分为绘画与书发两大类,其技法可分浮雕、深雕、透雕、堆雕等多种。现存砖雕大部分在旧宅和园林的门楼、照墙、脊饰等处,尤以大量的砖雕门楼为多。其中,以朱宅五鹤门楼最为状观,五只雄鹤侍立盘旋,飘逸中显露出一种仙风道骨,此门楼堪称江南砖雕艺术之精品。木雕则以“崇本堂”、“嘉荫堂”为最。

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因而也就留下了众多的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这些古桥在岁月的风雨中高高地挺立着,成为我们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读的书。

在同里古镇,桥龄最长的、也是最古老的桥,要数思本桥了。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风雨侵袭,至今仍岿然不动,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桥港上。

在同里,最小的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桥,小巧玲珑,堪称一绝。

此外,在同里古镇还有很多里弄,如尤家弄、串心弄、同泰弄等。这些里弄又细又长,如鱼行街的穿心弄,长达三百馀米,行人脚下会发出哐哐声响。原来石条下竟是空心的,小弄蜿蜒前伸,而那一条条石板故意铺排不齐,留下大大小小的空隙,行人走过,身后留下了一串动人的声音。

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自古以来,同里就是水乡泽国,物产丰富。宋代,时已“民丰物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园池亭榭,声伎歌舞,冠绝一时”。元代镇区逐渐南移,至元末明初“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室宇丛密,街巷逶迤,市场腾沸,可方州郡”。宋、元、明三朝,同里已是吴中巨镇。

同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日照2179小时,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1019.5毫米,“雨热同步”,“光温互升”,因而形成四大生产基地:

粮油生产基地。同里四周碧野千里,良田万顷,河泊众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清代以来,逐渐形成发达的米市,与无锡北塘、江都仙女庙、上海南市并称“江苏四大米市”。每年运往上海的大米达五六十万石,甚至远销天津、宁波等地。特别是同里出产的白粳,在上海米市特称“苏同白”,约占旧上海全部食米的十二分之一。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同里米市已为“官牙七十二家,商贾四集”。规模最大者丰泰豫米行,在江浙两省中首屈一指。解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同里的人均商品粮,一直居吴江市1~2位之内。

水产养殖基地。同里的水产业,从以捕捞为主,发展到以养殖为主。1989年全镇养殖面积780公顷(11705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947吨(38954担),比1979年增长10倍。2003年,养殖面积外荡1393公顷(20900亩),内荡1333公顷(20000亩),总产量达6174吨(123480万担)。同时,从单一的青、草、鲢、鲤发展到鲈鱼、对虾、青虾、蟹、鳖等优特水产品。

种草养鹅(禽)基地。21世纪初,全镇种草133公顷(2000亩),哺坊40家,年哺苗鹅(禽)110.3万羽,养成鹅(禽)92.5万只。
蔺草种植基地。旺塔、韩墅、裴厍等村历来种植67~133公顷(1000~2000亩)席(蔺)草,产量历年来均居吴江市之首,并在“烂田”中种植藕、荸荠、慈姑、芡实等。另外2000年全镇还种植中草药100公顷和蚕桑1333公顷。

2003年,同里粮食总产量达12115吨,油菜籽总产1414吨,水产品总产量6174吨,家禽出栏42万只,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1014万元。
同里的工业,早期以生产农具和粮油加工为主。宋明时期,屯村铁作业已颇具规模。清末,同里盛称“九当十三车”(全镇有9家典当和13家油坊)。民国时期,工业有电灯厂、碾米厂、油厂。1952年,同里开办吴江县首家国营米厂,1956年扩建公私合营马兆源油厂。20世纪50年代组建五金社、石棉社、竹器社等。70年代发展成为电机厂、农机厂及新建晶体管厂等县属集体企业。80年代兴建一批乡镇企业。90年代民营和外资企业兴起。

21世纪初,落户同里的外资、台资、港资企业45多家,民营企业近300家,形成“电子资讯、医药医保、新型建材、汽车配件、金属表面加工”五大特色产业。至2003年末,工业销售超亿元的企业有天翰科技、美欣医材、吴赣化工、通信电缆、常乐泡塑新材5家,其中天翰科技工业销售超13亿。

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同里商业的繁荣。清初,同里已成为方圆数十里商贸集散中心。民初商业辐射至邻近乡镇“商有典当、米行、盐公堂”,商业街东自新填地,西至西埭,全长1.5千米。上下街店铺栉比,集60多种行业,600余家商号。尤其是南湾塘、小菱湾一带,商贩纷至,百舸争泊,市河为塞,街道上往来熙攘,人声鼎沸,早晚不息,名店大号,比比皆是。

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的兴起,给同里的商业带来新的生机,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本地土特产商店迅速崛起。外地名牌名店也落户同里,有刺绣、真丝、绸缎、食品、陶瓷等,品种齐全,档次较高,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明清街,两侧商店毗连,左侧前店后宅,右侧下店上宅。房屋多为木门木窗,青砖翘脊,路面金山石铺设,还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街特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