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最受公众关注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依然令人忧虑。
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雾霾天气、饮水安全问题、土壤重金属污染……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生态系统面临退化的形势严峻。
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其他256个城市执行空气质量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69.5%。大气污染治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
兰州、武汉、靖江……今年以来,我国接连发生水污染事件。水环境安全再次引发人们担忧。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说:“就地表水而言,受到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所占比例已经达到10%左右。有些流域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这个数,比如海河流域劣V类比例高达39.1%。”
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历时8年完成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中度污染占1.5%,重度污染占1.1%;耕地的点位超标率是19.4%,其中中度污染占1.8%,重度污染占1.1%。
调查显示,我国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工矿业、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而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
“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环境质量‘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呵护碧水蓝天,需要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护航”。
“重典”呵护“美丽中国”
防污治污要靠刚性制度约束。不久前新修订的环保法终于“尘埃落定”。环保专家们表示,这部“最严环保法”是针对我国环境污染现实的一记重拳。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这一考核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考核”,标志我国最严格大气环境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正式确立。
环境保护的根本,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变盲目追求GDP的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则是保护环境的行动指南,也为政府、企业和公民划定了防污治污的“红线”。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认为,环保法的修订,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或修订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说,环保法里所作的制度创新,如政府责任规定、环境质量导向等,为各单项环保法律的制定或修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环保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如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管理等,将在这些单项环保法律中得到细化。
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快速发展起来之后的环境问题必然更加突出,但这不是可以坐等无为的借口。当前,一项项环保法律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紧锣密鼓”: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进行初次审议;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已经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有关部门已开展调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现已初步形成法律草案。
——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去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10条35项综合措施,有关方面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和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部际协调机制。
——环保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比较好水体的水质保障,保证水质不下降、不退化;针对已经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下决心治理好。
努力呵护碧水蓝天,需要制度“护航”。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只有加强改革创新,完善生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幸福。
强化政府企业责任
向污染宣战要敢于动真碰硬。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是各级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统筹,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待解“难题”。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中,首次提出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考核指标和终期考核实施质量改善绩效“一票否决”,给各级政府戴上了环保“紧箍咒”。
打好环境保护这场战役,既要向传统的治理方式宣战,又要向以身试法者宣战;既要向变脏了的环境宣战,也要向用歪了的权力宣战。环保部副部长翟青介绍,考核办法提出对考核中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其考核结果确定为不合格,并由监察机关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加大环保力度,对企业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修改后的环保法非常严格,尤其是按日计罚的机制,肯定会让企业感到压力。”华能集团副总经理胡建明说,“但环保法也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空间,会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
太原钢铁集团环保部副部长张国志说:“守法的企业环保投入比较高,不守法的企业环保投入低,严格的环保法规能够消除企业间低成本、低代价的恶性竞争,这对守法的企业来说是个利好。”
周生贤说,向污染宣战必须充分运用法律、行政、市场三个手段,由强调污染治理向防、治并重转变,由单纯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污染防控转变,由环保“单兵作战”向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公众参与综合协同控制转变。
构建美丽中国,需要大家共同参与。人们期待在这场治理环境的战役中,政府、企业、公民共同行动,呵护好一片蓝天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