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去西部城市出差,看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不禁为西部的快速发展感到高兴。然而,连续去了几个城市后,却发现这些城市长得挺像,都是玩命向空中发展,建筑物一栋比一栋高,“悠然见南山”的风景不复存在,不免让人觉得有点遗憾。
其实不光在西部,“千城一面”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存在。大广场、大高楼,不仅外形相似,布局也如出一辙:城市中心设广场,广场中心有花坛、喷泉,中央商务区高楼林立,主干道宽阔整齐、贯穿新城。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建筑,雷同的景观,甚至连楼盘名称也雷同。有人戏称,要不是拿着机票,都不觉得来到了一个新地方。
“千城一面”并非一夜之间形成。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就比着建立交桥;上世纪90年代,又比着建广播电视塔,看谁的更高,里面当然都是观光电梯和旋转餐厅;如今,又比上了摩天大楼,据报道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有87%在中国,全球排名前20位的高楼中,有10座属于中国。
我国幅员辽阔、风土人情多样,为何城市建设却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不难看出,大高楼、大广场、大马路是多数城市的“标配”,城市建设“大”字当头的背后,是“快”字当先的发展观、政绩观在作祟。在过于重视GDP指标的考核机制下,一些城市的规划成了“墙上挂挂”,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成了城市建设的主力,甚至有些干部认为现代化就是新房子、大高楼,不惜拆旧城建新城,不少地方特色的老建筑毁于一旦。
其实,“千城一面”也是一种“城市病”。“城市病”不仅仅是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恶化等,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病”逐渐趋于多元化,“千城一面”就是一种影响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的“城市病”。雷同的城市规划,很容易导致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城市差异化、互补发展。雷同的城市规划,必然与千差万别的地域特征相违背,不利于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雷同的建筑和景观,更是将地方特色埋没,不利于文化的多样发展。
那么,城市建设如何走出“千城一面”的怪圈?
笔者以为,凸显地方特色、文化魅力是有效路径。城镇化绝不是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的无限延伸和组合,城市是生存的空间,更是文化的载体。在城市建设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中国的。
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城市也十分重要。不同城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地理位置等条件都各不相同,这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各异,也要求建设模式各有千秋。
最重要的,还是要探索和完善考核机制,不能仅仅把GDP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并探索扩大群众在考核中的参与面,从而让城市规划更加科学、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