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搬家引起的思考
时间:2014-06-16 16:28:22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陈愉庆 

  我曾经住在北京南四环附近一个叫宣颐家园的小区。那时候,我们刚刚回国,一眼就看上了这个小区:这里完全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有很多小四合院,两层的、一层的,小巧玲珑。每家都有亭子、鱼池、太湖石。院门外有一对石狮子,院门里有镂花的影壁。带飞檐回廊从门口一直通往客厅大门。那时候房价没有这么高,非常便宜,所以,立刻就把房子买下了。可是,走出这个社区后,外面的环境简直一塌糊涂,乱到不能再乱的地步。我们憧憬着,等三五年可能会变好。五年后,那儿通地铁了,小区的房价迅速飚升,从一百多万元升到五、六百万。与此同时,周边开始大拆迁。这里是城乡结合部,拆迁后,附近的农民忽然拿到了大把补偿款。不过,报纸随后刊登的两起杀人案,就出现在这个小区附近。其中一个人拿到大概五、六百万元的拆迁补偿款之后,怕老婆、孩子、甚至父母和妹妹会分钱,就把全家杀了,逃到了海南三亚,成为轰动全国的血案。在地铁站旁边,随着一个叫做朗润园的高楼拔地而起,我们从小区开车出门到路口没有十分钟是出不去的。马路对面的超市里人山人海,想在超市停车场泊车难如上青天。别忘了,还有30多万拆迁人口没搬过来呢,如果他们再搬过来,这地方会怎么样呢?我和老公商量说,这地方没法住了,逃吧。

  在这时候,凑巧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报道,说许多城市都在上演“空城计”,大造新城,但住户不足,许多小区成了“空城”。城市是怎么形成的?是人为造出来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我想,一个城市的形成是有很深的文化根源的,是人群聚居以后慢慢形成的,决不是人为造出来,人们就会搬进来。这一点本身就违反城市学原理。

  从央视的报道中,我们得知京津之间有一座京津新城,将要建8000栋别墅,现在已经建了4000栋。房价非常低,都是两层的别墅,每套房子一百多万至一千万不等,入住率不到百分之十。我们特别好奇,就想去看看。来到京津新城,我们看到,这是一座非常辉煌的空城,周围是沼泽地,水系非常丰富。而且这里还是一个农业地区,没有任何工业,空气清新而温润。潮白河的支流被引入社区,河流就从后花园穿过。夏天,河面上有荷花、鱼儿在荷叶间穿梭,还有蓝蜻蜓、绿蜻蜓和红蜻蜓。我特地上网查找,发现蓝蜻蜓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如果清洁度不够,它就会断代。所以,只有水质特别好的地方,或者说环境特别好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蜻蜓。于是,我们就搬到了这里。后来,很多朋友到我们家做客,也都很喜欢这里,有十来家亲友陆续搬到了这里。

  在时间上,尽管从京津新城进入北京,需要在高速路行驶100多公里,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但从北京高速入口处到东四环,往往也需要1个小时。现在,这里的房子全卖出去了,但是住的人非常少,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因为周围没有就业机会,只适宜退休族们颐养天年。我们觉得好像走进了世外桃源。

  住进京津新城以后,有一件事让我难以释怀。附近农民的土地被征收以后,就在附近给他们建了六层的小楼,每一套房子大概八十多平米,根据每户农民原来的居住面积折算分给他们相应的房子。这里的农民原来住的房子很可能非常破旧,但至少有单独的院落,有猪圈、鸡圈、菜地、果树,可能还有几口大缸存着腌好的菜、发好的酱。现在,他们上楼了,生活方式突然间变了。过去他们用的是自家的井水,现在连喝一口水都要花钱去买,更不用说柴米油盐,青菜萝卜……可是,钱在哪儿呢?有一小部分农民到社区当上了园林工人,可这只是凤毛麟角。还有那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怎么办?都涌进城市去当农民工?我们也不禁要问,城镇化的过程应该这样吗?有没有更好的途径?记得去年春天,我们请附近农民指导我们在院子里种菜下种。有个农民到我家院子后,从前到后走了好几圈。看了半天,他说:“你们家的房子和院子就是我们家原来的苹果园啊,这儿原来是我家的啊。就给了我们一套八十多平米的房子,一亩地给我们几千块钱,就把我们打发了。原来我们种的是自己家的地,现在来给你们种地了。”说真的,他的话让我听得毛骨悚然,让我想起了陈胜吴广。城镇化过程要让农民受益,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会种下可怕的祸根,这绝不该掉以轻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