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云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0.48%、户籍城镇化率为27.2%
时间:2014-05-12 12:57:01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朱丹 

 这些年,云岭大地上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通过采取特色城镇化的一系列措施,云南省实现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0.4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27.2%;形成了以现代新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大理、蒙自为区域中心辐射全省的发展格局;构建了从昆明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州市所在地城市、县城、重点集镇到边境口岸镇6个层次的城镇体系构架;探索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路径,在守住耕地“红线”与生态“绿线”的同时拓展了发展空间……

  这些年,在省委、省政府顶层设计思路指导下,各地的积极探索实践没有停过。城镇化的理论体系在演进,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晰,城镇化的规划和制度越来越完善,城镇化的举措越来越接地气,城镇化的形态越来越科学合理。

  这些年,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开私家车去上班,在CBD购物休闲娱乐,小孩可以就近上学,老人们在社区就能看病……在专家、学者眼中是社会发展必经过程的城镇化,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栖居在城市中,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员,参与发展,见证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观念突破 实现新发展

  早在18世纪就已经有学者对城镇化进行研究,把它看作是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但当我们真正置身在城镇化率30%至70%这个高速发展期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城镇化发展之于现在的中国,之于当下的云南,可借鉴的现成经验不多,只有思维上的不断突破才能带来云南城镇化发展的加速。

  以“人”为核心,对“城”的重新定位思考,是近年来云南城镇化发展观念中最重要的突破。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只要有百货大楼、马路、公共汽车、学校、工厂的地方就是城市。计划经济年代城乡二元体制下,城镇户口意味着有粮油肉供应、入学保障、招工优先等20多项优惠权利。“城”是个把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排除在外,利用财政资源,为数量较少的城镇人口建立的福利体系。

  改革开放后,“城”是发展的前沿,集中了财富、文化、权利,市场活跃,产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镇急速发展。无限制“长大长高”的“城”一方面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又有些不知所措。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给城镇管理带来压力,城镇化发展显得被动。

  土地城镇化率高于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形成巨大差距,基础设施落后、社保制度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成就了“城”的发展,而“城”却没有真正成为他们的家,城市病不断蔓延,让原来在城中生活的人越来越偏离“幸福”这个最终目标……

  “城”是人的安身立命之处。城镇化只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手段,城镇化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的。站在这样的立足点上,省委、省政府不断强调要发展“人”的城镇化。

  2011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同年11月,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采取“两床被子、十件衣服”的政策,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

  发展“人”的城镇化,不仅要实现土地的城镇化,更要实现人的城镇化,要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发展“人”的城镇化,“人”的概念含义更丰富了,“人”成为制定城镇化政策措施的出发点、目的、准则和检验成绩的标准。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上着重强调“人是城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被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书记秦光荣的讲话娓娓道来,是智者的思考,道出了民之所愿所盼:“从今年起不再给各州市下达‘农转城’指标,目的就是宁可让城镇化进程慢一点,也不要掺杂水分、违背人民意愿的城镇化。”

  以“人”为尺度的思维,会把我们带向更高境界,更高文明形态的城镇化,实现新层面上的发展。

找对路径 拓展新空间

  找对路径,拓展出发展的新空间,是云南城镇化发展加速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全国上下城镇化建设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各有招数,但只有深刻研究当地现状,从本土实际出发,才能有效解决自身发展难题。

  “城镇上山”就是云南的突破之举。

  2011年,省委、省政府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创新性地打破了云南发展空间上的局限,令云南发展前景豁然开朗!

  3年来,在此战略的指导下,我省首先实现了对坝区耕地的保护。国土部门通过规划调整等系列措施,划定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7894.5万亩,对坝区优质耕地进行了最严格的保护。其次,创新了城乡用地集约式的管理方法,有效盘活了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存量,使全省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到153.19万亩,增加了17.02万亩;山区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到84.29万亩,增加了32.50万亩。再次,通过低丘缓坡等项目的实施,让工业园区、工业项目上山,保障了我省红河烟草、马龙现代农业科研观光等重点建设项目落地。

  城镇上山创造了集约的发展方式,还创造了和谐的居住方式。

  叮咚泉水环绕青瓦白墙的新居,绿树掩映宽阔洁净的街道,天然水幕上放着时髦的电影,镇子里过的小日子就跟度假一样……这是云南新一代山地城镇的代表——盐津县中和镇。

  2008年,受汶川“5·12”地震波及,中和镇大量民房及基础设施受损。恢复重建中,中和按“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理念,建设了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中和。以工业带动商贸,突出发展旅游业,打造出优势明显、设施良好的滇东北小集镇典范。藏在山中的中和镇,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因地制宜高水平地用好“城镇上山”战略,确实是最切合云南实际的发展路径。

  或许借他人之眼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云南的城镇上山战略对同属山区、经济欠发达的贵州也有借鉴作用。最近《贵州日报》刊出评论员文章称要“坚定不移地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虽然提法因两地实际不同而不同,但都是在做山的文章,在向大山要能量。

  《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云南规划》)再次强调要“科学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在未来,云南城镇上山的步伐将更坚定,建设山地城镇的举措将更加科学,创新还将继续。

 注入动力 开拓新局面

  城镇化不只是城镇长大、房子变新,不能仅仅依赖搞基础设施建设。未来,面对国际国内多变的经济形势,什么才是推动云南城镇化的最佳动力呢?

  答案是:产城融合、四化同步。

  安宁是我省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全市城镇化率达71.2%。武钢集团昆钢草铺项目、云天化集团磷化工、盐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为安宁的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践证明,城镇化与产业化是互促共进的,产业对城镇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城镇建设对产业发展又起到承载作用。产城融合,会提升城镇就业、生态、文化、服务等综合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不久前,云南省新型城镇化第六调研组在就“产城怎么融”这一主题针对昆明、玉溪、楚雄、曲靖4州市进行调研过程中发现,4州市都存在城市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产城发展脱节、配套设施、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的问题。

  针对这些产城融合中突现的问题,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法:要通过培育产业支撑融合,通过提升园区带动融合,通过打造亮点引领融合。

  除了在产城融合上找动力外,我们还应该从四化同步上找动力。

  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平台,四者之间是互融互包、互为促进的内在关系。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对要素人聚集作用,促进城镇化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聚集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四化”发展深度融合,整体互动。

  站在更高的层面,云南城镇化关系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大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要培育和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移转的农民工,在优化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我们要用好产城融合、四化同步,开辟发展新局面。

 彰显特色 呈现新面貌

  近几年去过西盟佤族自治县城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慨:好在!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对城市的最高赞赏。

  没有太多历史,1996年才开工的新西盟县城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好在”,正是因为抓住了文化的魂。西盟县邀请本土专家,提炼佤族传统干栏式建筑“基因”改造现代建筑,让大街小巷都有佤族文化的印迹。还利用县城龙潭湖做水景、种绿树,营造“森林中长出来”的城镇。

  这样环境优美,又时刻透出佤族的热情、奔放、乐观、包容气息的城市,当然会让人们觉得“好在”。

  如果说“文化”是云南城镇建设在呈现方式上必须抓住的特色的话,那么“生态”就是云南城镇建设定位上不容忽视的特色。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云南人口最少的州市,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贫困面大、文化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这样的地方怎么发展城镇化?

  怒江在思变。不久前,怒江州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把发展思路定位在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打造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提升全州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上。

  破题“云南特色”我们有许许多多可作为之处。民族文化是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特色,产业布局是特色,发展方式也要讲特色……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省情,就能找到好方法。

  大家都知道,在云南修路的成本比平原地区高,在云南修建山地城镇当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制度设计者、政府决策者、建设实施者,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倍付出。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大格局中,云南的城镇化发展将带着自己的“特色”,进入“新型”发展这个更高发展层次,跨过樊篱,修正问题,真正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力量,引领云南踏上实现现代化的大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