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27日到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现任西方国家元首参观这一国家公祭场所第一人,效果和意义所及,不只国人。
但凡在相对正式中文媒体从业者,知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须用全称,不可以简化为“大屠杀纪念馆”,除依照规范交代完整设施名称,同时满足语义严谨要求。
南京大屠杀,始于1937年12月13日,由东邻侵略者荼毒几个星期。一定程度上可类比事件,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及其欧洲法西斯同盟屠杀犹太人。犹太人为纪念死难者所建设施和所定日子,所用词语实际是“追思”或“祭祀”。
如今,暂且称之为“纪念日”,不仅以色列择日追思大屠杀死难者,联合国、欧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希腊、瑞典、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捷克共和国以及加拿大两个省分别在不同日子缅怀死者。以色列所定“纪念日”今年从4月27日晚间开始,28日晚间结束。
这种意义上,纳粹大屠杀触发国际义愤,触动一些国家“公祭”。
南京大屠杀起始日,今年2月27日由中国最高立法机构确定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丹麦女王到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关联丹麦人伯恩哈德·辛德贝格当年参与保护将近2万名同胞,是共担历史沉重,是分享人道主义财富。
只是,国人对历史细节,对纪念馆称谓,似乎缺少一些“认真”。譬如,以新媒体方式,一些人隔一段时间传播一则“信息”,呼吁抵制东邻某部电影,却把5月13日称作南京大屠杀起始日。过去两年,我多次纠正以至“举报”这则信息。
认真以外,国人迫切需要着手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推向国际。做法之一,可效仿犹太人,争取全球华人参与,形成族群规模和气势;做法之二,可在国家层面给予国际义士、如丹麦人伯恩哈德·辛德贝格和他当年同事德国人卡尔·京特以最高认可,颂扬人道精神、张扬国际正义,推动对二战法西斯暴行达成全球共识。
当务之急,是探访幸存者及其后人和救援者及其后人,让他们留下证据和证词,汇集历史财富。
明年,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追思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希望不止一座城市、不止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