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推迟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开播。以一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其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但相比于上一季,人文情怀升华乡愁成为着力渲染的主题,剧集更多地用到了情感酝酿和编织上,美食部分反倒被压缩了许多,这令不少小伙伴意外地忍住了口水,流下了泪水。(4月21日《重庆商报》)
西藏林芝的小哥哥,为给弟弟攒学费,在大山深处挖掘药材、爬40米高的大树找蜂蜜;常年漂泊的养蜂夫妇,在某一个风餐露宿的地方,吃到家乡的豆花饭;陕西秦岭的老奶奶,在灶膛上扯着裤带面,为远道而来的麦客做出“家常便饭”;乡下的小姑娘,盼望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一起做鱼酱;为满足女儿的味蕾,父亲学了很多年逮跳跳鱼的本领……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讲述的这几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各地的普通人,为了获得“食材”而艰难跋涉的脚步;可以看到在寻找、制作“食材”过程中,普通人之间的手足之情、舐犊之情、乡邻之情。同时,它也折射出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在故事、音乐、画面表现的视听盛宴下,美食反而退场了,触动观众心灵的,竟是浓浓的乡愁味道。
什么是乡愁?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也许,对于乡愁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出不同的内涵。但是,说起家乡的美食,恐怕每个人会有“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是的,这些年,所见所闻,各个城市最受欢迎的菜馆,多是所谓的“家乡味道”。可是,城市里的“家乡味道”,掩藏着多少生活的催促、人生的不易以及对家乡“回不去”的幽怨呀?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当然可以理解为对乡村风土人情的保护与传承。君不见,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一些山不再绿,一些水不再清,中国乡村的自然村正大踏步地消失。那种孩提时候出门下河抓鱼的场景不能再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批批走出乡村的农民,怎会不产生乡愁?又能在哪里放置自己的乡愁?
进一步思考,在整个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又有哪些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东西,在某个历史转角处,倏然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产生浓浓的乡愁呢?比如,我们对于一些传统工艺逐渐消亡的漠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的忽视。遗憾的的是,在现代化的携裹下,我们对此来不及回望与等待,却只能硬着头皮追逐眼前的“食材”。
《舌尖上的中国》《脚步》分集的导演李勇说,他们想透过美食看中国,看中国人的情感。《脚步》这一集,表层的是“路菜”,深层的是乡愁,再往下看,是变化中的中国——让我们得到了很多,也会失去很多。笔者想说的是,我们在拥抱现代文明的同时,不要弄丢那些“家乡味道”,不要忽略那些给我们做“家乡味道”的人的情感。也许,正是这些,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记得住乡愁。也许,记得住乡愁,正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