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缘何成为“闹心工程”?记者进行了调查。(《4月13日《新华网》)
自行车曾经是城市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更是普通老百姓的代步首选。可是,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道路越修越宽,汽车越来越多,自行车已日渐变成“落后”“老土”的代名词。
不过,由于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拥堵现象的相继出现,自行车又成为政府所倡导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从武汉政府推行这项公共政策所透露的信息,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是想让公共自行车“大行其道”,重新成为城市居民的代步工具。可是,从武汉市四年多的运行来看,从昔日的争着租车,到排队退卡,“民心工程”反成了“闹心工程”,这意味着,公共自行车项目已经“夭折”。
实际上,公共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交的延伸,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自行车姓“公”,那么,它就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理应唱主角。可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市场化是一个好东西,市场化相当于“甩包袱”,把原本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嫁给民间资本,转移给市场,让市场完成任务。
放眼全国,公共自行车租赁早已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但由于大多数公共自行车租赁,与武汉市推行的方式相似,当起了“甩手掌柜”,属于纯市场行为,政府基本不参与,也没有公共财政投入,均是企业自发行为,自负盈亏,这就难免造成公共自行车租赁实施计划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比如济南、合肥、深圳等地,以前有过类似计划启动,最后结果一样,都是无功而返。
武汉等地公共自行车项目,行驶的这段“民营化路线”,可以看作一些地方政府被市场经济“万能论”冲昏了头脑,迷失了方向。作为城市管理者,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服务职能,为民众提供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公共产品。实际上,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政府的服务职能越强,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越多。
鉴于我国公共自行车项目的现状,国家必须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让政府来主导投资公共自行项目。好在北京市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率先在全国将公共自行车租赁纳入公共交通体系,济南市的公共自行车,也开始由政府主导,这不仅能保障公共自行车租赁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能促使公共自行车真正体现公共性。
当然,公共自行车能否一路走好,还有一点必须应引起重视,那就是,要想让公共自行车“大行其道”,关健是有道可行。一方面,我国也应借鉴国外经验,用公共财政资金建设自行车专用道;与此同时,对现有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进行改造,增加自行车道通车里程,拓宽现有自行车道宽度,对自行车道和慢车道进行隔离;此外,在道路整治思路上,彻底解决目前自行车道被挤占的问题,要禁止占用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对非法占用非机动车道进行停车、堆物的行为,要坚决杜绝,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