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治理“城市病”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北京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在长期快速发展中,也积累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城市病”,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面对新时期首都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战略定位,深刻认识阶段性特征,咬定目标不放松,解决问题不懈怠,探索创新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把首都建设好、发展好。
第一,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从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群众期盼、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改起,建立健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资源配置体系和首都功能调控体系,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第二,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首要位置,不单纯以地区生产总值定政绩,从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出发,围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第三,坚持把法治作为治理城市的基本方式,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加强法治保障,严格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第四,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标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要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着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是现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发展难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首都形象,关系发展全局,必须严肃面对、标本兼治。
加强人口规模调控。从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调控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引导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控制人口规模的治本之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细化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切实把常住人口增速降下来。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对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进行人口评估和交通评价、水资源评价,研究建立与人口调控挂钩的政府投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明确区县调控责任,实行重点督查考核。二是抓好产业调控。修订产业准入目录,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标准,完善税收征管,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严控低端产业无序发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和非法生产经营。三是强化以房管人。支持制定房屋租赁条例,推广组织化管理模式,依法管理出租房屋,继续治理群租房问题。四是改进服务管理。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积极研究相关服务保障措施。做好流动人口基础登记办证工作,建设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推行居住证制度。
全力治理大气污染。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扎实推进各项治理工程,确保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年度任务。改造燃煤锅炉4100 蒸吨,基本取消五环路以内的燃煤锅炉,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快治理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原煤散烧,全面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全年削减燃煤260 万吨,退出污染企业300 家。压缩小客车年度配置指标,逐年增加新能源汽车比重,基本淘汰黄标车。严管施工现场和渣土运输,大幅减少扬尘污染。继续抓好大尺度森林和森林廊道建设,基本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主体任务,做好森林和绿地的管护工作。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开展细颗粒物成因研究和减排关键技术攻关,抓好重污染日应急预案实施。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发挥全社会参与、支持、监督的积极性。
着力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全面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100 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 ,利用再生水8.6亿立方米。落实污染源头治理责任,加强企业污染源监管,创新河道流域管理模式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排污行为。健全垃圾处理体系和全过程管理体系,积极采用焚烧、综合处理和资源化技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坚持最严格的水、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评价。全面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抓紧实施水系联通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工程,改造300公里中心城区供水管线,确保汛后安全通水。加快构建综合防洪排涝体系,完成500 公里中小河道疏浚和23 座立交桥积水治理,抓好雨洪利用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能源供应的调度和储备,增强供气、供电保障能力。实施6500 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改造,对全市3000 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设置耗电限额,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应用节水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配合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抓紧编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提高市场化合作水平,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区域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抓好京沈客运专线、京唐客运专线、京张城际铁路、京昆高速北京段、国道110二期等重点项目,促进交通一体化。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协同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项目建设,整体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屏障。继续推进对口支援和帮扶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