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吸引民资,能戒掉土地财政?
时间:2014-03-24 22:04:42  来源:千龙网评  作者:叶雷 

  3月20日,财政部网站刊登的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的讲话称,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如果有政策支持和经验总结,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将成为城镇化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可能更多资金来自社会投资,能有效减轻政府债务压力。(3月21日《每日经济新闻》)

  王保安是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培训班上讲话的,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PPP模式,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PPP模式在我国推广的难点,除了没有法律法规、政府还不够专业之外,更大困境是,目前大多数城市政府的财政都高度依赖土地,“投资靠土地财政,融资靠贷款举债,偿债靠土地担保”,政府没有健康可持续的财力保证,也就导致了政府在PPP模式中的信用缺陷,必然让民资高度警惕。

  将高达42万亿的投资需求,主要寄托在民资上,显然思路是正确的。一方面,上一次政府4万亿投资的后遗症还没完全消除,如果继续以政府为主投资,就会进一步增大我国经济的系统风险;另一方面,现在民资富余,截至2013年1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02.7万亿元,仅个人存款就高达45.2万亿元,而民资投资渠道不畅也是不争的事实。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依靠民资,不仅能实现双赢,还会极大提升我国经济的活力。

  然而,资本都是趋利的,政府可以不计效益,民资就要盘算能否赚钱。如果不能解决民资的回报问题,无论什么模式,无论怎么提倡和鼓励,可能作用都非常有限。传统依赖土地财政解决城市化资金缺口,结果导致地产和金融泡沫扩大,不仅让城镇化的成本直线上升,而且导致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下降,不仅一些新城成了“鬼城”,而且一些传统城镇也出现了“空心化”危机。这种情况下,民资显然是不愿也不敢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新型城镇化建设,国际上是有现成经验的,那就是用土地开发的财务平衡替代土地财政。政府不能想着靠土地拍卖赚钱,政府所征的地,除了解决底线基础建设和解决人的城市化之外,都不能拍卖,而是要用来做保障房,用来扶持实体经济。土地开发的财务平衡避免了“造城、扩城陷阱”,降低了实体经济投资的成本,民资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这样的城市化路径,也就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不可急着人为造城。但是,如果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不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就依然难以改变,所谓的PPP模式也只是融资方式的变化而已,本质上仍是“铺摊子、做煎饼”,民资对所谓充满暴利的房地产都要三思,更不必说其它了,这恰恰就是王保安副部长说很多项目在重复地“交学费”的原因所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将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并称为“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核心的就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政府必须定好位,不能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规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进程和方向,也必须顺应市场规律。民资本身就是市场要素,要吸引民资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更应该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而土地财政本身就是导致资源错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