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对南京而言,这个数字显然已经不能作为目标。2012年,南京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0.23%。南京又如何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新型城镇化方略?
本周三,我市从去年6月即开始着手编制的《南京市区域城市化规划》征询专家意见。这份规划认为,南京正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国家层面在新型城镇化中面临的问题,在南京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南京要走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这条城市化之路的关键词是“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撤县建区后,南京已成为一座没有县的城市,城市化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然而,统计数据和南京城市化的现实依然存在巨大反差。杨卫泽坦言,我们的城市化率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七,建成区面积比深圳、天津都要大,但城市化效率指数在全国60名以外。具体而言,大城市和大农村混合的形态明显,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存在巨大反差。高淳、溧水、六合的城市化程度还不及苏北一些地区,甚至赶不上苏锡常地区的县若干年前的水平。“南京的城市化布局上有失衡,质量上有欠缺,功能上有不足。”
这样的现实正在逼迫南京的城市化走一条转型之路。转型的关键,就是走区域城市化道路,全面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这条路怎么走?在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以人为核心,突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成为两个明显的特征。
就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划的重点是,按国际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建成便捷、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等。从中可以看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上乡村短板,是主要的努力方向。
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只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方面。环境是最大的公共产品,让主城区人口也能享受到与郊区至少相差并不悬殊的清新空气、通畅交通和青山碧水,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本周,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南京调研时强调,要引导城市功能合理布局,紧紧围绕城市发展定位,适当疏解部分非核心功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需要南京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科学的战略构架,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进行深度调整和提升。
现在,南京推进“有质量的城市化”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举办青奥会。本周,市长缪瑞林督查城市建管工作,要求对城市环境来一次彻底“大扫除”,在青奥前还原城市靓丽本色,提升市民生活环境品质。提升城市环境和管理水平正是有质量城市化的应有之义。
毫无疑问,青奥给南京城市化带来的红利还将在赛后持久释放,规划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指导南京的城市化进程。近期,我市将召开城市化专题会议,这份规划最终将如何引领南京迈向有质量的城市化,值得所有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