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自己蹚出来的,我们不能对生活失去想象力
蓦然回首,我在外打工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与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一样,我也是少小离家,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踏上绿皮火车去远方追求梦想。这些年来,辗转多个省市,曾不分昼夜地工作,也曾撕心裂肺地想家,直到生活在奋斗中慢慢变好。
16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湖北一个县城的建筑队当小工。混沙、搬砖、拧钢筋,什么都干,一天只有两块钱,但我干得也起劲。回老家结婚后,我又远赴东北打工,进过厂房,磨过豆腐,还当过搬运工。收入虽然微薄,劳动所得,依然充实满足。
时间倏忽而逝,孩子逐渐长大,我和老婆盘算着找一份工资高点的工作。于是,2008年,我们来到无锡一家模具厂打工。两口子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接近4000块钱,收入还算可以。开炉工每个月比普通工人多一两百块钱,我就拼命与师傅套近乎,希望学习技术、多挣工资——尽管要面对的,是一千多度的高温。
说来惭愧,我和老婆一年回家一次,为了打工挣钱,老的小的都顾不上。我们在外务工,老人在家种地、带孩子,这种家庭分工越来越难以为继。父母年龄大了,腿脚不便,各种疾病开始显现;大孩子13岁,小学六年级,小的也开始上学,孩子不好好读书,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我们也想过把孩子带身边上学,但在当地插班很难,打工子弟小学也不多,而且条件简陋、师资薄弱。孩子的问题,让我们左右为难。
一年365天,却只能和自己的骨肉待上几天,每念及此,都感到锥心刺骨的痛。孩子妈妈有时候想孩子,眼泪直掉。但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在外面牵挂孩子,孩子也在家里思念我们。听孩子奶奶说,我们离开家的第二天,小孩子就兴奋地说:爸爸妈妈还有299天就回家了!因为他们走的时候说再过300天就回来了。还没听完,我和老婆已经涕泪纵横。
孩子的未来,就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大学,读书改变命运。我不会使用计算机,也缺少一技之长,与制造业升级的要求还有距离,我和很多工友常感到,自己正被快速行进的时代甩在后面,但我坚信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有机会。我们得奋力抓住时代的尾巴,把孩子送上时代的列车。
其实,希望就在眼前。现在种地,不仅不交税,国家还给粮食补助;固始县这两年注重招商引资,很多工厂就设在了家门口;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民工技能培训,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对于未来,我和老婆打算或者返乡就业,既能在家门口工作,也能与孩子团聚;或者与工友合伙做点小生意。总之,路是自己蹚出来的,我们不能对生活失去想象力。
短暂的春节团圆之后,我们又远赴他乡了。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暂时的离别是为了长远的团聚。孩子,爸爸妈妈一定会努力工作,在伟大的时代帮助你们成就出彩的人生。
(作者为河南省固始县往流镇司楼村农民,本报记者李拯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