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土地矿产资源丰富,耕地面积达1.37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近1/4,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和6个商品粮净调出省区之一。
但多年来,内蒙古土地资源的基础条件差,中低产田比例大,有灌溉水源保证的耕地仅占30%左右,“靠天吃饭”成为农业大区农民增收缓慢的重要因素。
2001年,内蒙古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共整治耕地1110.01万亩,新增耕地98.05万亩,节水率平均达到30%以上,粮食亩产量平均提高100公斤以上,人均收入增加了748.33元,取得了“治地、节水、增粮、富民”的实效。
撂荒地上干出“循环经济”
2004年,通辽市开鲁县义和塔拉镇核心村,与内蒙古中西部许多既无工业基础又无丰富资源的普通农村一样,土地是这里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说起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义和塔拉镇镇长林刚叹了口气:“当时整个镇的土地利用状况很不理想,家家户户的地大的大,小的小,统一耕种不可能,更不要说机械化作业。”
对于当时农村耕地使用的零散程度,当地农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要问我家的地有多大,一件儿大褂就盖住啦!”
不仅如此,这大大小小、错综复杂的地块间还有农民们自己堆起来的“土隔梁”以划分耕地界限,这无疑又造成了土壤资源的巨大浪费。
2010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10个省、市、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2012年11月17日,开鲁县土地整治项目正式开工实施,截止2013年6月10日,这里共完成了25万亩土地整治工程。
开鲁县核心村村民刘宝山骄傲地称自己就是这项工程的“最大受益者”。2004年,刘宝山以一亩8块钱的价格承包了500亩撂荒地,可从2004年至2012年这些地没有为他带来任何收益。
真正令刘宝山尝到甜头的是2013年,由重大土地整治项目“做东”,自己承包的500亩地不仅平整了、周边道路开阔了,而且还多出了三眼机井。他告诉记者:“可别小看这三眼井,从前靠柴油发电浇水,500亩地需要10个人,有了这三眼井2个人就足够了,而且水费、电费降了将近一半,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我们的收入。”
地好了,刘宝山带着希望种上了500亩玉米,9月份收割后,他高兴地算起了“收成帐”。“真没想到种地的钱也能挣地这么轻松,这一年机械化作业、机电井浇地没咋劳动就挣了将近30万。”
现在的刘宝山俨然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老板”生活。种地挣的钱引进了100多头科尔沁牛搞起了养殖业。“养牛也不用咱自己动手,就在自己村里雇两个农民兄弟,用玉米的秸秆喂牛,牛粪再施到地里,咱们自家也成了循环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国土局土地整治中心主任敖成林认为:“土地整治不仅提高了土地质量,实际上是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促成农业走向集约化、现代化、产业化。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或适度流转,打下了良好基础。”
家庭农场带来致富就业新希望
“地多了受益,可是我一家4口人只有20亩耕地,没办法靠种地致富呀!”核心村村民孙永昌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核心村共有4670人,能拥有500亩土地的农民在核心村的比例不到10%。
那么对于大多数只拥有10亩到20亩土地的一般家庭如何增收致富?外出到城镇打工是不是这部分农民最好的选择?成为了摆在内蒙古各级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国土局局长荣敦贺说:“奈曼旗正在兴起的‘家庭农场’为‘少地’农民致富增收、实现家乡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据介绍,2013年土地整治项目为6号农场治理了44000亩土地,
为家庭农场实现统一种植、统一防虫、统一使用化肥和统一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
条件成熟了,农民的积极性高了,家庭农场日益成为奈曼旗农民的致富新选择。据荣敦贺介绍,目前国有6号农场至少有40户农民已成为当地的农场主。
同时,地少的农民还可以以“吃地租”的形式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家庭农场,每年从定期家庭农场赚取收益,把经营权效益达到最大化。
马树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农场的场主。马树彬原有土地只有50多亩,在今年9月份之前他先后说服了与他50多亩土地相邻的几家农民,最终以每亩每年500元的费用承包了另几户农民的90多亩土地。
140多亩土地,有了省时省力的灌溉设施、方便的贷款支撑,马树彬高兴地告诉记者:“干起来别提多舒心了。”9月29日前后,马树彬在当地工商部门的支持下正式注册了“马树彬家庭牧场”。
通辽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韩杰认为:“家庭农场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中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为农业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引进高端产品、培育绿色品牌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农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样的农场还将按照现代化农业目标,实施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吸收本村流转土地后农民到家庭农场‘务工挣钱’。”
让“造血”功能更加凸显
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故事,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农牧民收入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内蒙古自治区未利用资源开发潜力研究表明,自治区未利用土地总面积为4.47亿亩,其中可利用后备资源面积为5635万亩,资源中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358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重民告诉记者:“目前,内蒙古农村土地整治建设规模不足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12,新增耕地仅为耕地后备资源的近1/13。”
不难看出,内蒙古自治区亟待整治的土地面积还很大,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较大,农村土地整治还存在着巨大空间。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统筹解决城镇化与“三农”问题,应努力缩小工农城乡发展差距,尽快补上农业这条“短腿”,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进而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奠定更为牢固的基础。
因此,如何将地区试点经验推动到全区,用点上的突破带动全局全面的发展?如何为农民提供更多可持续的发展机遇和增收机会,让土地整治工程在推进农业发展中持续发挥其“造血”功能?依然是国家和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