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心无所住的自我
时间:2013-12-23 13:27:2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释果宁 

    根据佛教的道义,道场的山门有三重:无住、空和无相。无论我们先踏入的是现实中道场的哪个门,你的心灵所踏入的那个悟道之门首先叫做无住门。
    《金刚经》有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现实中的我们,大多心有所住。有人一生为情所困,无法摆脱,连古人都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足见为情所困,很苦。有人把自己的心住在财富中,被财富所累。在我们过于追求利益的社会中,许多人拥有财富,但是活得也不快乐,他们沦为了财富的奴隶,被财富左右了人生。还有些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住在了权力上,拼命地获取权力,但最后又被权所累。
    无论是情、利还是权,我们就这样把心完全安放在上面,从而忽略了自己和人生的真正意义。
    关于心无所住,禅宗历史中的六祖慧能大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慧能大师曾经是一个樵夫,以砍柴为生,养活自己和老母亲。有一天,他去卖柴之时,听到一个书生正在诵念《金刚经》。当他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慧能大师突然感悟,立志要到湖北黄梅传授《金刚经》的弘忍大师身边求佛法。也正因这句话,中国禅宗历史上出现了“南能北秀”这两个禅宗法门,同时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关于禅的理念之争。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跟随师父修行多年,对人生深有感悟,因此作了一个偈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表达了自己对禅的理解,对修行的感悟。但是慧能听到这个偈句后,觉得它还没有真正表达出人的本性和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也作出一个偈句: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形无我,才无所住。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自我,不要固定在一些外在的事物上。因为无所住,所以它并不是如同“树”或者“台”这种深受束缚的事物,因此,它才不会被干扰,不会被尘污覆盖。这正是对禅的顿悟。而神秀的偈句意在修行,我们总会被一些俗事尘埃所困扰,不能做到“本来无一物”,从而让心灵躁动迷失。因此我们就需要“时时勤拂拭”,排除那些不该属于我们的“心灵之住”,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当下,达到身心合一,保证心灵的纯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