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除了与世界各国城镇化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大特点就是中国在城镇化过程当中,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口,数量特别多;第二大特点是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第三大特点就是新型城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
城镇化的根本内涵是让农民变成市民,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到了必须要注重质量的时候了!现在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人进城了,但还不是市民,或者说土地被城镇化了,人还没有被城镇化,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很值得关注。
第一、迁移人口数量巨大,应重视半城镇化现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非农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76704万人,截止到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最近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为13.56亿,其中非农人口4.7亿,户籍城镇化率为34.71%,比2010年增长0.5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全国常住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10年增长1.59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全国非农人口总数及增长速度均大大低于城镇常住人口总数和增长速度。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成立以来,一直关注我国半城镇化的研究,我们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的城镇常住人口与城市化委员会的户籍非农人口进行了对比,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的城镇化率(按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数计算)分别为36.09%和49.68%,明显高于城市化委员会(按非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计算)发布的26.08%和34.17%,相差分别高达10.01和15.51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人口普查的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明显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年五普的城镇化率均高于城市化委员会发布的城镇化率,尤以浙江、广东和福建最为突出,两者之差分别高达26.56、24.47和21.34个百分点。
在2010年六普已发布城镇常住人口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六普的城镇化率均高于城市化委员会发布的城镇化率,两者之差最为显著的分别为浙江、福建和安徽,分别达30.68、23.14和20.30个百分点。把六普已发布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化率与五普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五普、六普与城市化委员会发布的城镇化率的差距并无明显缩小,有的地区甚至有扩大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城务工了,仍没成为市民的人数正在增加。两亿多农民还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候鸟,这种半城镇化问题严重存在,何谈城镇化的质量?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我们认为,一方面要下决心解决户籍问题。将这些城市有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外来人口逐步登记为城市的居民户口,使他们平等地享受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基本的公众服务。另一方面要重视新市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想建设国际化都市的城市,更应该重视市民的素质提高的问题,使他们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知识和现代技能。只有认真地解决了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才能算得上真正实现了人的城镇化,才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第二、要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
我国有超过十三亿的人口,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要解决好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不可动摇。工业化发展直接带动了城镇化,同时城镇化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生产会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城镇提供农业产品,同时也使大量农业人口有条件脱离农业转移至工业和服务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直到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才会完成。这也是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发展过程的描述。
回顾我国城镇化的过程,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集中发展城市工业来建立基本的工业体系,还是改革开放后通过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的进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基本匹配的。但与工业化发展程度比较起来,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明显偏慢,绝大部分农村还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18亿亩耕地分散在近2亿户农民家庭,很多都是靠妇女老人在耕种。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也很低,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刚才在第一个问题我已经用数据分析了我国的城镇化与半城镇化问题,在这里,我再说明一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仍处于中期阶段,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提高城镇化率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农村变成城镇,更不是要把所有的农民都变成城市人。城镇化与工业化需要农业的现代化做支撑。工业发展需要而且能够吸纳农村的富裕劳动力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前提,而农业只有实现了现代化,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出劳动力进入支持城市经济发展,才能为工业产品提供大量的原材料,提供庞大的消费市场。因此说城镇化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因此,我要特别强调,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忘记农村和农民。农民为国家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广大农民是巨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多少,消费能力的强弱会极大地影响城乡的消费水平和社会购买能力,除了影响城乡经济的有序、稳健和快速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基础,离开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城镇化就失去了基础,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绝不能忘记农村,忽视农业,更不能剥夺农民,要因地制宜推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现代化。
中国要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需要突破许多政策障碍,值得高兴的是,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这将极有力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一定要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刚才,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我引用了2010年和2011年的城镇化率,其实,截止2012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2.57%,这就说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的城镇化率的平均值。城镇化随着人从农村到城市,实际上是有三个过程在发生,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二是城市建设和扩张的过程,三是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随着几亿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由于基础薄弱,设计标准偏低,投资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普遍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比如,普遍的交通拥堵,各种交通资源不能很好匹配;城市排洪系统标准太低、老旧,与先进国家相比落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市政管网老化,管理混乱;污水处理覆盖率不高;垃圾处理方式落后;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等等。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包括“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方面的重要建设任务,强调对在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抓紧施工,对新的工程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加快项目的开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是这些年来困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问题。《通知》明确指出,一方面,要确保政府的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推进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的建设。通过共同努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这是一个难得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把每个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好、建设好。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提高工业化施工水平,大力推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要进一步提高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和施工过程的精细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稳步提高;要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路面废旧材料的再生利用,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总之,坚持绿色施工,坚持质量第一,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损害,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我国的城镇化质量做出贡献。
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了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大的困难与挑战,这就很清醒地警示我们:中国的城镇化不是可以稳操胜券的,而是将面临两种局面,一种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顺利地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复兴;另一种可能是低水平徘徊,表现为经济大起大落、社会建设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因此,中国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才能取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