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成为其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昨日,记者从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获悉。受省政府研究室委托,省社科院成立了省政府重大项目课题组,先后赴合肥、蚌埠、安庆和江苏扬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结果发现: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黄金期,农业人口市民化有所突破,但是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明显比“人口城镇化”跑得快。
成绩:全省城区长大了254平方公里
我省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3.2%提高到2012年的46.5%。“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约1.6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全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2年的8.39个百分点缩小到2012年的6.1个百分点。2008-2012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投资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36%。目前,全省城镇化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初步形成了层级合理、分布均衡、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全省城镇建成区面积快速增加。到2012年全省城镇建成区扩大到1565平方公里,比2008年的1311平方公里增加了254平方公里,年均增长近20%。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除合肥、马鞍山两市外,其他14个省辖市均为人口净流出。
不足:“人口城镇化”比“土地城镇化”慢
安徽省城镇化虽然增速较快、但城镇化总体上滞后工业化,2012年,我省城市化率(46.5%)与工业化率(46.6%)比值小于1,低于国际1.4~2.5的发展标准,远远低于法国(4.11)、英国(4.09)、德国(2.64)、日本(2.48)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3.22)、俄罗斯(1.97)、南非(1.38)和印度(1.15)等金砖四国。
“人口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土地城镇化”,2008年至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由3912.82平方公里增加到4262.20平方公里,同期城镇人口由2448万增加到2573万,新增城镇人口人均建设用地约506平方米,远远超过100平方米/人的国家标准,人口城镇化比土地城镇化大约低6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城镇化仍然存在“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等城镇发展不可持续问题。
安徽省城镇建设偏向于政府主导,在城镇规划中过多体现政府意志,较少考虑市场需求和百姓意愿,各地普遍是通过设置经济开发区、产业集中区、产业园区、“县改区”、“乡改镇”等方式,一味追求城镇化速度,基本上是摊大饼式,缺乏产业支撑,过分强调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很低,市民化进展缓慢。如我省2012年城镇就业吸纳能力较弱,与相邻的江苏省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相当,相差10年多。全省各地城镇建设主要靠工业投资拉动,生产及生活服务业发展比重不足,尤其是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近五年来,服务业比重逐年下降,进一步集聚人口、提升城镇化水平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