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水浸城”痛揭城市化进程伤疤
时间:2010-07-07 12:58:27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刘光宇 

逢雨必淹连环计:浮华背后显危机

5月7日凌晨,广州各区普降大暴雨,6个小时时间内绝大多数地区降水超过100毫米。此次广州暴雨雨量之多、范围之广实属历史罕见。暴雨造成交通瘫痪,有些道路水深竟达3米,车辆行人被困,部分地铁线路停运,200多辆快速公交(BRT)被困,白云机场138个航班被延误,多个小区地下停车场遭遇“灭顶之灾”,临街商铺商品被水浸泡报废,部分小区水电系统受损,高层住宅居民停水停电……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瞬间让一个美丽的“花城”变成“水城”,肆虐的三场暴雨,令羊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三次变成“洋城”。一座城市就这样陷入了瘫痪状态。这也直接暴露了表面光彩照人的广州城市建设背后管理的薄弱点。

大水浸城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原来影片中的虚拟场景再也不是那么遥远,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其实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州的遭遇只能算作是冰山一角,这样的尴尬,并非广州所独有,其实,当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时,越来越多的城市遭遇到“水困”。而大水浸城越来越成为一些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6月21日傍晚,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抚河唱凯堤发生决堤,决堤长度已经达到60米,抚河下游临川区的5个乡镇14.5万人及京福高速、316国道等受到威胁。

福建省防汛办6月21日晚对外披露,自13日以来,福建轮番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暴雨刷新了许多地方降雨量的历史记录,造成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

受今年以来最强降雨影响,湖南交通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湖南交通部门5月18日透露,该省共有89座桥梁被洪水全部冲毁。

……

可以说自从5月份以来,中国南方地区持续遭遇暴雨侵袭,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11省区市受灾严重。由此而造成的内涝问题成为近期困扰中国城市的燃眉之急。

暴雨来袭:“内急”拷问城市良心

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在暴雨面前显得那么无助,那么脆弱。随着大规模暴雨一遍遍冲刷着城市的街道,下水道开始变得不堪重负,以内涝、水浸的形式“反馈”给有着豪华外表的地面建筑,狠狠地表达了对城市化所遇问题的抗议。用纳税人钱建的市政工程、百姓辛苦积累的财富瞬间打了“水漂”。

昔日设计漂亮且随处可见的下水道,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也只能“束手无策”。其实,由于城市化发展加快,广州“水浸街”难题早就凸显出来,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仅2009年,广州就投入了9亿元进行“水浸街”改造,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但是部分地区的治理成效却不显著。

究其原因,“大水浸城”与目前广州工程建设项目过多分不开,施工管理水平跟不上,建筑垃圾非法排放,堵塞排水管道,致使地下水倒灌,加重排水困难。

尽管相关部门也花大力气针对排水系统做过整治,但是只能算作是治标不治本。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则是罪魁祸首。暴雨面前,广州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如此不堪一击,令公众对这个繁荣大都市的地下系统产生种种质疑,当广州因亚运忙于“穿衣戴帽”工程之时,暴雨无情地扯开她华丽的外套,人们看到的却是破旧衣衫。

一位城市规划专家透露,广州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沿用的是建国初的苏联标准,该排水管网口径很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据了解,广州的雨水排水管网距今已有20多年未再系统调整过,在老城区,仍是雨污合流,仅有15%的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大部分分布在新城区。新城区的管网标准要高些,但是也是考虑到经济实惠并没有按照特大暴雨的标准建设。

1990年之后,城市的发展要求排水系统从粗放式排水向细化式转变,改变原有雨污合排的局面。广州市排水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划分为雨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合流排水系统和防洪排涝系统,并仍然采用重力自排的方式,依靠地势通过雨水管收集地面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河涌。然而,这种自排方式弊端明显,随着城市建筑物增多,地表地貌发生变化,加之原有地形限制,一些地势低洼地带便成了“锅底”,城市水浸“黑点”随之形成。

暴雨不断,口水不息。尽管官方对内涝作了详尽的解释,但城市市政设施滞后已然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广州内涝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憧憬巴黎可通车舟的地下排水系统,通过地下城市的建设来解决“内涝”的燃眉之急。

城市化建设要内外兼修

相比于高楼大厦等地标性建筑,相比于宽街直道的霓虹闪烁,暗藏地下经年脏兮兮臭烘烘的下水道确实上不得台面,也鲜少能引起参观者乃至管理者的兴趣。然而一场场暴雨,一座座城市沦为一片汪洋的教训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面子工程背后对地底下的城市管网建设的弊端也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无遗。

过去哪里出问题就解决哪里是典型的“头痛医头”,并没有从全局角度和前瞻性看待水问题,并没有从源头上做到防患于未然。而排水问题则要通过城市化的内外兼修来完成。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要分辨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就看暴雨过后,他们的排水系统怎么样。发展中国家可能有钱修建高楼大厦,但还没有心力发展下水道。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虽说这话有些偏激,但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那么如何重塑城市的良心呢?西方国家的不少城市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些启发。巴黎下水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下水道,而是“市政工程地下部分”。被法国人称为“地下城市”的巴黎下水道,还兼有其他各种功能。巴黎的下水道一般位于马路下方,基本上都是石头或砖混结构,十分坚固。主体内部十分宽敞,平均宽度在三米以上,高度也在两米以上。实际上就是一个宽敞的地下隧道。现在,下水道像河一样可以行船。

德国也非常重视排水系统建设,城市内涝发生率极低。虽说我们不能强求发展了才短短几十年的城市同巴黎、柏林这种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城市拥有一样强大的排水系统,但是有一点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同为一片蓝天下光鲜亮丽的大都市,地下设施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事实上,广州等城市的排水系统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一直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态。这不仅仅是一种流于外表的病,更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对地下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认识不足的病。我们都在以某地新建了地标建筑为荣,却少有因为兴修了排水系统而骄傲。这种“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的发展模式怎么可能让城市面对暴雨时从容不迫?因为我们的城市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带着缺陷发展。高楼大厦数量急速膨胀,导致城市原来的草地、水塘都被柏油马路所替代。而原本一场雨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如今却被柏油、水泥阻挡,不得不在地面积攒起来。

排水系统的不断完善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从根本上说,种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内伤”使得城市的防灾能力变得十分脆弱,这些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不过一个好消息传来,华南理工大学一位给排水专家透露,广州将很快出台《广州雨水规划(2008-2020年)》,将“增加绿地,减少雨水径流”写入规划,未来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要采用透水砖,屋面人工湿地使雨水回用,例如选择滞洪区、低洼地做蓄水景观。
面对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我们或许有能力通过排水系统解决,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会不断的从媒体上听到暴雨、地震、旱情等自然灾害的前缀是“三十年不遇”、“五十年不遇”甚至是“百年不遇”,可为什么这些“几十年不遇”这么频繁?而且种种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环境污染、气候破坏,这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如果把这次暴雨洗礼当做一场考验,那么当地下排水系统无法承载这个城市的飞速扩张时,问题已经从地下浮出水面。接下来的问题是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城市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城市化进程还要继续,希望每个城市都能成为一个外修内养的和谐之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