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林韵诗)12月3日,中国首次发布国家级专项规划,确定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贮藏和开发情况分为衰退、再生、成熟、成长等四大类,并要求单独建立年度绩效考核体系。这是为了防止这些城市因过度开采而失血,资源逐渐枯竭,最终变成发展的包袱。
当天,国务院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下称《规划》),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此次划定的262个资源型城市,分布在京、津、沪三市外的所有省区。其中,云南有17个,数量最多;辽宁、河南两省有15个,山东、河北、湖南三省有14个。
所谓资源型城市,主要包括矿业城市和森林工业城市两类,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据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国200多个资源型城市面临很多共性问题。
首先,资源开发秩序不规范,开发强度过大,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多。杜鹰介绍,2008年后确定的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只占全国的4%,但棚户区已占全国的1/4,低保人口占全国的1/10,需要治理的沉陷区占全国的1/3。
其次,普遍存在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问题,导致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根据对262个资源型城市的统计,其矿产资源开发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约25%,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一倍多,第三产业的比重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
弱化GDP指标 单独考核年度绩效
对此次划定的262个资源型城市,是否依然搞GDP考核,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他表示,《规划》提出,这些城市要建立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利益分配共享机制等。通过完善这五大机制,单纯追求GDP的问题有望解决。
据杜鹰介绍,为落实国务院该《规划》,发改委、国土部、财政部准备起草一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指导意见,并将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统计体系、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此次《规划》还提出四大目标,涉及资源产出率、替代产业增加值、环境质量、居民收入四方面。
一是要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水要有个明显提高,资源产出率到2020年比2012年时要提高25个百分点。
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
三是环境质量要明显提高。要求到2020年,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问题的恢复治理率要从目前的28%提高到目标期的45%。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增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枯竭城市的棚户区改造,目前已完成9000万平方米,还有7000多万平方米,在2020年前要全部完成。
分四类发展 防止资源枯竭变包袱
《规划》将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类。
成长型城市包括呼伦贝尔、鄂尔多斯、六盘水等31市。这类城市的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今后将提高资源开发的准入门槛,合理地确定开发强度,严格环境影响评价。
成熟型城市包括大同、大庆、攀枝花等141市。这类城市的资源开发处于稳定阶段,今后的发展核心是拉长产业链条,培育资源深加工的企业和能力,把环境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
衰退型城市包括阜新、抚顺、七台河等67市。这类城市的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今后要加快其转型发展,核心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同时解决最突出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再生型城市包括唐山、包头、鞍山等23市。这类城市基本摆脱了资源依赖,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今后将引导其创新发展。
十余年前,中国就开始着手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2001年,国务院启动了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即辽宁阜新市。2008年后,又分三批确定了69个试点,并给予专项财政支持。
据财政部数据,2013年,中央对69个资源枯竭城市的转移支付总额达168亿,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用于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较多的地区分别是黑龙江(20.4亿元)、辽宁(16.4亿元)和吉林(15.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