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民工“工资议价权”提升背后有隐忧
时间:2013-11-05 21:50: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朱四倍 

  记者近期在浙江、广东、河南、安徽、四川、贵州等东中西部10余省份走访时看到,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所剩无几,“用工荒”现象已从东部蔓延至中西部地区,各地争夺劳动力“白热化”,农民工工资普遍快速上涨。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加剧。(11月4日《经济参考报》)

  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几近枯竭”相伴随的现象是农民工工资持续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一个最为明显的例证是,尽管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农民工月收入同比上涨11.8%。而农民工群体表现出的从“只要有活干就行”到“工资太低我不干”又意味着什么呢?学者认为,这是“议价权”逐渐从企业向农民工倾斜的表现。 

  所谓“议价权”,在这里,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农民工拥有的对自身工资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放在更为宽广的社会背景下,“工资议价权向农民工倾斜”有着明显的进步价值,尽管这种进步来之不易,甚至有些被动的味道,但相比以往农民工的“二等公民”身份,在笔者看来,农民工“工资议价权”的提升和话语权的张扬是一种回归。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能够平等地行使话语权,有相应的博弈能力和维护自身权利的讨价还价能力。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群体的议价权和话语权都处于边缘状态,以至于他们几乎成为一个失语群体和沉默阶层。正是在各种各样的尴尬对比中,“工资议价权向农民工倾斜”现象才引起了舆论关注。

  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为其他团体所认识。话语权是行动者极其重要的权力,是其它权力的基础。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群体,话语权力在制定各种社会行动规则、参与社会行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话语权不仅影响个体参与社会行动的规范及行为准则,而且决定着个体在社会行动中所获得或所追求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沿着这样的逻辑,有理由认为,农民工“工资议价权”的提升,同样是话语权提升的表现。

  不过,农民工“工资议价权”的提升并非是一种制度现象,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倒逼的结果。我们最起码要看到隐藏其后的两种隐忧。其一,农民工“工资议价权”上升的同时,组织化程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民工依然没有自己的行业组织,缺乏一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集体。

  其二,“工资议价权”的提升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的体制性弊病,如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缺少合法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利益诉求渠道等。

  进一步说,农民工“工资议价权”提升需要制度化的尊重与呵护。要建立各种利益表达渠道,通过法律来保障农民工的诉求,使他们尽快走出社会失语地带,提高阶层的整体话语权能力,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