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菜农从寿光拉菜进京卖,一斤蔬菜从寿光到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平均费用约为0.5元,其中两级批发市场的收费被指“坐地收钱”。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年收“进门费”3亿元,一车菜须缴千元。(10月30日央视《经济半小时》)
蔬菜供销的两端,一头是菜农要通过辛勤的劳动来增收,一头是城市居民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菜品来降低生活成本。但在很多地方,无论哪种蔬菜生产的丰歉,居民都难以买到价格适中的菜,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蔬菜流通成本的居高不下,正如央视报道的,一车菜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的进门费都要1000元,市民面临的菜价焉得不贵?
批发市场巧立名目对蔬菜征收各种附加费用,并不具有理所当然的合理性,不过是其依恃自身的垄断地位使然。蔬菜价格维系着民生,政府理应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定位为公益事业,一方面,应当降低这一领域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经营者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通过市场之手消除菜价中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需要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在信贷、税收、补贴上予以政策倾斜。严格调控相关费用的收取额度,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这种作为,是政府体恤民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破除蔬菜流通“最后一公里”的障碍,政府须有积极的作为。无论是蔬菜批发市场或是社区菜场,其经营管理绝不能以所谓市场化之名,完全由垄断经营者把持。一车菜缴上千元进场费现象,再次凸显了突破菜价暴涨的“最后一公里”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