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与不对的问题,有人建议法律考量——噪音标准达到没达到扰民?其实我觉得没那么复杂,如果大家都能平心静气地想想——不从自己的角度,有什么不能解决的?
武汉某小区,为了防止打陀螺的噪音影响他人,不得不在好好的地面上打了上千个洞;同样是武汉,某小区在楼下跳舞的大妈被嫌吵的楼上住户泼粪。这两则新闻虽然都出在武汉,但是由于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社区矛盾绝不仅仅是武汉一地的问题,而这种看似很小的问题,其实是折射着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一面镜子。
中国的传统生活习惯,一般是继承自农村式的大家族、众乡亲的半集体式,这种浓浓亲情氛围中的不分彼此,好处是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受到很多人的关照,但与此同时,个人的私密空间也就被剥离得所剩无几。但是在生存相对艰难的传统农业社会,这样的结构是最适合整体生存的。
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规则则与此迥异。城市生活一方面将大量的人口集中起来,使人与人的物理距离拉近,另一方面,因为这种聚集反而又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变远。
由于人太多,所以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每一个人应该为他人考虑,包括素不相识甚至都看不到的陌生人。比如近期关于口香糖要包上纸再扔垃圾桶的倡议,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假设每天有百分之一的人吃口香糖,一天吃俩,那么一天就是20万个,一年就是几千万,如果粘在地上,或者垃圾桶里,就是几千万个顽固的小脏点,需要环卫工人一个个地铲。就算铲一个用一分钟,折算下来,也需要增加至少五六百个环卫工。而环卫工人的开支其实来自于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纳税,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自己浪费了自己的钱。
很多去过发达国家的人都会感叹,人家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漂亮干净,宁静安详,仔细探究就会发现,那种安详和干净,来自全体市民的自觉,没有城管,没有督查,环卫工人都不怎么看得见,但是街头往往连一张废纸都没有。所有的脏乱和嘈杂在每一个居民的手里终止。
回到打陀螺和跳广场舞上,关于对与不对的问题,有人建议法律考量——噪音标准达到没达到扰民?其实我觉得没那么复杂,如果大家都能平心静气地想想——不从自己的角度,有什么不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