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故障,半月瘫5回;滚滚的人流,焦急的等待,地铁10号线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诚然,即使如地铁公司所言,试运营、客流大、信号系统新,是故障频发的主因,但10号线今年以来发生13次故障,占到北京地铁故障总数的三成,这个比例是不是多了一些?
有专家把原因归于调试时间不充分。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旧设备的升级,系统的完善,使得磨合时间延长,没有充分调试以排除故障,就会把故障带到正式运营中。这应当是一种必然。而调试时间不充分的背景之一,则是公众对其投入运营的渴求。快节奏的时代,地铁在出行方面有较大优势,压缩调试时间可以理解。但是,如此多的故障,并非一个调试时间充分即能全部排除的。
一位了解10号线运营的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故障频繁与车辆、设备的兼容性有关,“10号线用的是德国的信号系统、日本的技术、国产的硬件,特别是这套号称最先进的信号系统,德国自己没有用,只有中国、新加坡等极少数国家使用”。
的确,短时间内发生的信号故障、道岔故障、车门故障,从一个侧面印证这个先进技术系统需要实践检验的现实。不能说引进先进技术系统不好,也不能说在技术完全成熟之前就不能先行先试。面对井喷般的交通出行压力,面对地铁分流客源的重要任务,先进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保障。但至少应当在综合调试、试运行等诸方面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储备。
无论是调试时间的不充分,还是先进技术系统的先行引进,都折射出快速发展时代所面对的成长烦恼。要快速顺应民众的出行需求,加快踏入世界城市的时代步伐,实现交通秩序和谐的梦想,压缩时间也是值得的。只不过,必须考虑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别让成长的烦恼太大、代价过多。与其故障频发、漏洞过多,不如尽可能先行排除故障,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与民众的诉求合拍。
正如汽车工业初起时,私家车每每坏在路上,也没有降低人们的购买兴致。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新,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成长的烦恼已经不成问题。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我们所需要做的,其实就是综合判断,统筹考虑,把前进的速度、变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如此才能稳步向前,不致产生过多负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