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社科院专家谈养老改革:延迟退休是早晚的事
时间:2013-10-16 21:42:51  来源:新京报 

    ■ 对话人物

  郑秉文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

  ■ 对话动机

  延迟退休、养老金“缺口”、双轨制、以房养老……随着养老体制改革方案即将出台,这些问题逐渐升温。老龄化的加速,让中国社会陷入对“老有所养”的集体忧虑。

  养老体制改革如何推进,新一届中央政府多方听取建议,最大程度弥补各方分歧。多家学术机构受邀分别提交养老体制改革方案,以备参考。

  新京报记者专访改革方案的两位主要设计者,分别阐述改革路径构想。

  延迟退休是早晚的事

  新京报:公众都很关心延迟退休,你赞成延迟吗?

  郑秉文:这个问题还用再讨论吗?延迟是一个趋势,早晚的事,全世界都是这样做的,中国计划生育这么多年,人口老龄化更严峻,能例外吗?

  新京报: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延迟退休,你这样坚持,就不怕被网民骂?

  郑秉文:有的人因为骂就不坚持了,改变了。作为学者,我不会因为被谁骂而改变,而且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急迫。欧洲的教训已经提醒我们,越早改革,改革的成本就越小,社会震动也越小。法国曾因为延迟退休,两任总统下台。

  新京报:但公众认为,在中国,延迟退休,只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受益。

  郑秉文:这是一次分配制度的一些不公导致的,与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激励

  新京报: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不是也算一种解决方案?

  郑秉文:延长养老保险的基本缴费年限,在很多国家是这么做的。延长缴费年限与延迟退休往往是一回事。有的国家最低缴费年限比中国还低,但这个最低缴费年限实际上不起作用,因为“多缴多得,少缴少得”这个制度设计下,很多人为了多拿养老金就自动多工作了。就是说,延迟退休的结果是可以多拿养老金的。

  反观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也可以多缴,但是多缴多得的激励性不是很足,延长缴费年限就难以执行。

  新京报:你认为如何改革才更有激励性?

  郑秉文:应该建立一种精算型的制度,多缴多得,少缴少得,在国外,这叫“对等原则”。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20年前设立时,其初衷本来是想体现多缴多得原则,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却渐行渐远,尤其近十几年来,连续统一上调待遇水平,打乱了很多制度机制。现行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搞得参保人、社会舆论和政府的行动离心离德,社会互信降低。

  “统账结合”已经走到尽头

  新京报:现行的“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推倒重建?

  郑秉文:现行的“统账结合”已经走到头了,无法再维系,必须要在结构上改革,不能再糊弄下去了。到2023年,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了,那时真的更难改了,改革成本和带来的社会震动将无比巨大。

  新京报:这么重大的改革,你认为中央下决心了吗?

  郑秉文:新一届政府履新几个月,就提出“养老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什么是顶层设计?就是一个全景的改革方案,不会只是局部改动,不仅仅事业单位改不改这些枝叶的问题。所以这一次,政府要四个学术机构背靠背做方案。这是一个好兆头,显示中央已经开始下决心。

  新京报:你一直致力推动的名义个人账户,算是大改革吗?

  郑秉文:是大的改革。

  新京报:也是你这次提交的方案核心?

  郑秉文:2008年我们这个团队就提交了这样的方案,现在,我依然坚持。但现在,形势不一样了,中央的改革决心,让我触动很大。

  首先,顶层设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制度改革,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太多问题,都是互为条件,要改某一个,改不动。就像一棵大树冒出很多树杈,找原因,最后都在根儿上。

  新京报:这个根,是不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呢?

  郑秉文:是的,全国统筹算是一个根儿。怎么解决?一个偷懒的办法,就是仅提高统筹层次。

  治本的办法,就是把统账结合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到那个时候,统筹层次提高,将是一种具有内生动力的升级版。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扣,都会迎刃而解。

  这两种路径,选哪一种,现在就看决策者的决心了。

  新京报:统筹层次提高,实行全国统筹,会不会影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郑秉文:在目前这种政策框架下,只提高统筹层次,四级政府将变成一个利益的博弈场,而且非常激烈,改革的行政成本和经济成本也非常大。所以,现在不从根本上改变制度,仅提高统筹层次,还会闹出很多花样、变通和不到位。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应该一起改

  新京报:消除双轨制早已有共识,为什么一拖再拖?

  郑秉文:双轨制的本质是制度碎片化。

  我们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纵向碎片不多,只有农民、企业职工、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这几个大的碎片。但横向的碎片要了命了。横向碎片就是地区割据。同样是面包师,在北京做完面包,到广州去就没戏了,到上海也没戏。

  横向碎片化产生的原因,还是统筹层次低。

  新京报:压力来自哪里?

  郑秉文:压力来自于社会舆论,政府被动了。改革被社会舆论推着走,推一下,动一下。

  2008年2月,国家就发文在5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但来自地方的反对声一起,就不动了。

  其实政府也不愿意这样拖下去。但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没变,事业单位改革,只能加入大家的制度中来。可是一加入,他们退休后的养老金就少了一半,反弹会特别激烈,像捅了马蜂窝。

  新京报:为什么不让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起改?

  郑秉文: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一起改?为什么要在双轨制改革中,还分出三六九等,单改小类,还先改五省市?我认为消除双轨制,还是要机关事业单位一起改。

  新京报:有没有路径可以既能让阵痛最小,又能取消双轨制带来的不公?

  郑秉文: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全过渡,一种是设立“中人”。全过渡,就是“新人新办法”,新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一样按期缴费参保,退休后领养老金。这个办法,不会造成震动,但是过渡期太长。

  设立“中人”的方案,就是现在已经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设定多少岁之前改,多少岁之后不改。这种方案过渡期短,效果明显,但冲击性大,工作难做,四五十岁的人,都不愿意改。

  新京报:你赞成哪一种?

  郑秉文: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设立“中人”。

  新京报:无论哪种方案,改革后养老金都有落差,怎么弥补从而减小阻力?

  郑秉文:就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建立一个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比如职业年金。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之外,选择是否还要建立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稳定,很适合建立职业年金,来补充养老金。

  “以房养老”不是因为政府没钱了

  新京报:最近“以房养老”也成争议焦点,为什么民众会如此关注?

  郑秉文:公众对“以房养老”的热议,标志着社会的互信程度已经降到很低。但我还是要说句公道话,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本意,是为养老消费增加一个选项,想让“以房养老”这个潜在的社会需求,能够得到真实的保护和反应。

  国家现在想出台政策,是要规范这个市场,本意是保护市场发育,维护老百姓的权益,而不是像有些舆论说的那样,政府没钱了,又看上老百姓的房子了。

  新京报:现在中国人对“以房养老”有多大需求?

  郑秉文:中国有几类家庭对“以房养老”是有需求的,一是“失独”家庭;二是子女出国生活工作的“空巢”老人;三是“丁克”家庭也越来越多;四是中产以上家庭,很多一线城市居民,都不止一套房,楼市这么火,就是因为它成了投资品了,投资为了养老。上述几类家庭,决定“以房养老”的潜在需求和市场是巨大的。

  新京报:“以房养老”会遇到什么现实障碍?

  郑秉文:首先是传统文化阻碍,还有就是政策不配套,比如说房屋的70年产权。这个期限成为影响产权的重要变量因素,进一步影响房产的估值,影响老人能够拿到的养老资金。

  市场经济下,产权要明细。有限产权,便不是彻底的市场经济。这个问题很尖锐,不仅仅是养老的问题了,还涉及地产政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