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以工业重镇闻名的宝山,近几年,当人们把目光逐渐聚焦这里的城市化进程,看见现代服务业渐次集群,邮轮港崛起,“老工业区”呈现愈发浓烈的“都市”成色时,都市背后的乡村,亦在悄然经历蜕变。
尽管农业产值仅占GDP的0.3%,农业人口不足5万,但农村从来不是宝山的“鸡肋”。早在1988年,原宝山县和吴淞区“撤二建一”成立宝山区时,“城乡一体化”就成为宝山着力推动的一桩大事。对当时的宝山而言,“城乡一体化”背后既有区域行政体制创新,也蕴含着推动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现实期冀。
到了2011年,宝山区第六次党代会面向未来提出新的总体目标:宝山将“建设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最佳实践区,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前的“率先”二字,在区内各个场合被反复强调。
“这些年我们立足区域发展实际,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农村居民反映突出的问题,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资金倾斜,努力缩小着城乡差别。”在宝山区委书记汪泓看来,宝山区的城乡一体化正在取得初步成效,而坚持走工业和农业协调并进、城市和农村互动互融的发展道路,城市化起步较早、城市化率较高等因素,也使得宝山有基础也最应当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对此,宝山区专门制定了“358”发展目标和“650”指标体系,为城乡一体化目标分解出一个详细的时间表。而在宏观的运筹之余,见诸细节的改观,是更生动的演绎。
曾是“穷村”的罗店镇天平村,如今成了现代农业发展重镇。这里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不仅用上了尖端的立体“生育室”培育技术,还将周边农田的玉米梗、稻米壳等用以研制菌菇培养基,做出名副其实的“循环经济”。天平村的超大(上海)食用菌有限公司以3%的土地资源完成100%的产出,每天满足上海20万户居民的菌菇消费需求,当地村民也因其发家致富。
不仅食用菌,近年宝山的农业科技项目屡结硕果:培育的“罗麦”系列小麦亩产量居全市前列,“宝农34”稻米连续4年获评上海市优质稻米唯一晋江;“长江口大闸蟹”获评“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金奖……而诸如罗店美兰湖、闻道园、东方假日田园,乃至更知名的顾村公园,已然让旧农村地区成为游人趋之若鹜的旅游去处。
罗泾镇洋桥村的方何宅,保留了乡野村落的小桥流水,又借鉴以城市社区的现代化管理。在宝山,数以万计的农户村庄改造既污水集中处置等工程,令这些村庄不见了农村惯常的嘈杂脏乱。而在月浦镇月狮村,集村民事务代理、基本医疗、文体休闲甚至购物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就与农田一路之隔。村民们无需出村,就能尽享就医、购物、看书学习、农技培训等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居民别无二致。而这,也已在宝山全面铺开……
【数说】
●宝山区2011年提出城乡一体化“358、650”发展目标:3年加快推进、5年形成格局、8年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着力在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管理等6个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进落实50项主要指标和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完成41项指标,完成率达到82%。
●2012年,宝山区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41元,同比增长11.7%,收入增幅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全区新农保参保缴费4706人,享受养老待遇13292人,农村居民参保覆盖率达99.4%,新农合参保率保持100%。
●至2012年底,完成11620户农户村庄改造和11376户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程;建成农民健身家园77个,健身苑点43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