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碰到一位远房亲戚,聊天间知道其所在的村及周边土地被通知要征用,现在一家人正为今后的出路而焦虑。他家栽了8亩果树,一年收入好几万;还养了五六头母猪,母猪生的猪娃一窝就卖几千元。家里收入不错,不但衣食无忧,还供两个大学生上学。但这突如其来的征迁打乱了一切,尽管各项赔付都按政策执行,他们也将搬进镇里统一修建的楼房居住,但没了果园,不再养猪,以后的日子将何以为继?他除了种地再没有手艺,家中还有两代老人要侍奉,无法外出打工,怎能不焦虑?
这位亲戚的诉说引人深思。现在,不少地方在搞城镇化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到城镇或中心村居住,建立农村社区。政府注意按政策文明拆迁,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并让失地农民拿到合理的补偿,再让他们住上统一建好的房子,这就够了吗?亲戚的诉说表明,这还不够!拆迁后,失地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帮他们找准发展路子。
应该看到,失去土地以后,多数农民的谋生手段是短缺的。他们不可能人人去经商,不可能人人外出打工,更不可能人人都当创业的小老板。他们熟悉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且家里有老有小,无法远走。所以有些农民只能就近寻求收入和职业都不固定的短期工来度日。原先农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可以是免费的,即使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和小孩在家种田及喂猪养鸡等都可以赚些收入,在解决食品供给外尚可应付家中一般性开支,使外出务工赚回的打工钱成为家里的净收入。但失去土地后,这一切都落了空,即使勤劳也未必能保证丰衣足食,失地农民所遇到的困窘是难以想象的。
显而易见,帮助失地农民找准发展路子,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可以借助邻近的工业集中区对失地农民实施订单培训、定向输送,让他们转变为“产业工人”,共享工业发展成果;譬如,由地方政府组织,从就业培训、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方面入手,为失地农民转移务工牵线搭桥,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譬如,以创业促就业,为失地农民多方面多层次“造饭碗”;譬如,组织失地农民从事企业的水电气装配、劳务派遣、保洁绿化、物业管理等服务;再譬如,组织他们搞设施农业、搞农产品[0.53% 资金 研报]贩运……只要努力,办法总是有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为失地农民着想,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把帮助失地农民找到和走好以后的劳动致富路当做大事认真抓好。政府切不可满足于拆迁时执行了政策,农民得到了一定补偿就行了。如果农民既失掉了土地又失掉了发展路子,就会失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