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外媒\"山寨建筑\"之讥,能否讥出创新未来
时间:2013-09-23 20:33:5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楠之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近日刊登题为“一个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的文章,称中国存在大量模仿著名欧洲城镇的社区。对这些“山寨”社区,有专家表示,经济繁荣令中国城市和住房起飞,但开发商并不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以为复制知名地标和城市风景会吸引人们购买。中国仿制建筑的问题在于,完全模仿,无任何创新。(9月22日《环球时报》)

    建筑业的西式名称和西式风格风潮并非孤立的存在,在其他很多领域,这种风潮也同样存在。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国产品牌的产品为了谋得一个好身份和更广的市场空间,大都喜欢起个洋名。虽然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假洋鬼子式的品牌所剩无几,甚至很多外国品牌一旦进入中国也会给自己起个中国化的名字,但是,类似的现象却并未彻底绝迹。

    近些年,刻意给自己起个洋名的住宅或商业项目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寓意和雅致感觉的中式名称,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它至少说明,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消费者,其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都在增强,或者说,这也算是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的表现。

    但是,名字的中国化并未带来建筑风格的中国化。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很难见到纯中式风格或中式元素占主的建筑,甚至,绝大多数建筑,无论是住宅项目还是商业项目,几乎不存在中式元素。

    从某种意义来说,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置业者本人,他们对西式风格建筑的追求,所反映出来的,都是对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在他们那里,西式风格并不是或者至少不完全是所谓崇洋媚外的标志,而是代表着更整洁、更漂亮、更新颖和更富足。

    相反的,中式元素给人的感觉却往往是古旧、脏乱、落后和贫困,所以,这些元素的建筑才难获得青睐。但是,这里有一个审美恶性循环,即,正是因为西式元素更多地出现在新建筑中,所以它才给人更多的积极的感觉,而正是因为中式元素较少出现在新建筑中,所以它才愈发给人以消极的感觉。

    似乎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会更多地想起中式元素,但那仅是节日的点缀。也似乎只有前往历史景区旅游的时候,人们才会关注中式建筑,但也仅是浮光掠影地看过即略过。这恐怕也不能怪消费者不买中式建筑的账,而是少有含有中式元素的建筑出现——即便出现,大都也是出现在别墅中,普通人难得一见。

    外国媒体的讽刺并非毫无道理,虽然并非有了中式元素就是好的,但是纯粹的西式元素,甚至是对外国著名建筑的照搬照抄,确实毫无创新,难逃山寨之讥。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人,不仅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也更加关注生活细节中的民族元素——从中式家具到中式装修风格越来越受青睐即可见一斑。

    所以,问题在于,谁来提供具有民族风格的住宅,并且使其能够给带来整洁、漂亮、新颖的感觉,能给居住者带来更加舒适的体验。这一点,需要建筑业所有从业者深思。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