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补齐藏在城市背面的短板
时间:2013-09-20 11:05:3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仁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看得见的福利”,更能持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日,国务院为“城市病”开出药方。《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出台,剑指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内涝、交通拥堵等问题。

  楼高了、路宽了、广场越来越大了,我国城市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颇多短板。今年3月,一场大雨中,长沙女孩坠井身亡,让人扼腕痛心。而这并非孤例,从北京到南宁等地,类似悲剧相继发生。井盖还只是排水系统的起点,往往下场暴雨就能把不少城市瞬间变成水城威尼斯。

  这些短板缺陷,固然有投资不足、规划不当、规模偏小、标准偏低等技术层面的原因,但更折射出在回答“城市为谁而建”问题时的理念偏差。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为了让城市的“面子”更好看,更为了“里子”——让人们的生活更好。如果说,“难等的公交车”、“不便的出行”、“干涸的龙头”还只是影响到生活质量,那么,“吃人的井盖”、“坠落的电线”等,则更可能危及公众安全。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不能从细微处着手,解决好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体现着工作作风,更检验着执政水平。

  正因此,这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民生优先”成为贯穿始终的理念。《意见》明确要求,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提出了具体时间表。比如到2015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相信,有了好药方,有了路线图,有助于“城市病”缓解乃至痊愈。

  仅有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比如,全国每年都要投资7000亿元用于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但是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马路修好又挖变成“拉链路”的新闻,也时有所见。只有科学规划布局、更新管理理念,才能以高水平“软件”,激发上档次“硬件”的最佳性能。

  有专家曾警告,“民生工程”往往是说起来优先,做起来排后,特别是与一些对财政有贡献的“投资项目”相比,一些地方容易“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是只关注“面子”,而忽略了“里子”。这也提醒我们,当此经济下行、财政吃紧时,需要的不仅是作为“顶层设计”的《意见》,更要扎扎实实的“末端治理”,包括各级政府机制性的投入、推进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

  实际上,做好城市基础建设,又何尝不是一种效率颇高的投资?有经济学家测算,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1元,可以创造1.9元的国民收入。这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看得见的福利”,更能拉动投资和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持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不会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能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更好的抓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