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由于以往纯粹发展工业,不顾开发区整体布局进行盲目建设,忽视许多配套功能的跟进,严重影响了开发区的城市形象和发展潜力,应从“整合与提升”发展理念出发,可以通过对产业的重新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整合现有经济、区域、空间与文化资源,提升开发区整体发展水平和城市品质,推动开发区向综合性城市新区转型。
一、发展现状
宿松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的西北,沪蓉高速公路、105国道、合九铁路等穿境而过。开发区具有较好的承接新城区发展条件,距离宿松县城中心城区仅有1km,城市主干道105国道(开发区段叫宿松北路)、振兴大道等连接中心区与开发区,交通快捷又通畅,为开发区的综合性城市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2004年8月启动起步区建设,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2012年8月更名为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2013年批准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开发区。开发区远期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近期总体发展规划面积13.74平方公里符合县城总体规划,并已报省政府批准。目前已开发面积8 平方公里,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2万余人,辖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入区企业126家,规上企业53家,累计引进项目总投资78.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7.4亿元。
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31.89%;完成工业增加值19.82亿元,同比增长32.24%;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5.45亿元,同比增长29.46%。其中,规上企业具体指标为:完成工业总产值59.5亿元,同比增长33.63%;完成工业增加值16.66亿元,同比增长33.63%,占全县比重51.2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33.91%,占全县比重48%;上交税金9318万元,同比增长25.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8亿元,同比增长29.98%。企业上缴税金在50万以上的企业26家,其中100万以上的企业16家。
二、存在问题
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投入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应,2012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几乎占据县域经济半壁江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开发区已经成为宿松县承载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振兴县域经济的主战场。然而,由于最初“引资心切”,“捡到菜篮都是菜”和管理滞后,导致现状工业分布散乱无序;部分已选址的工业企业不是未能在规划的工业用地内进行项目建设,就是圈占许多条件好的工业用地闲而不建;特别是随着全县招商选资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征地拆迁难度的不断增加,许多优秀项目落地难等地现象严重存在;规划未跟上,配套不完善,产业难集聚,结构不优化,管理不先进等等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一)综合服务功能欠缺
由于以往开发区在建设实践中片面追求功能上的单一工业化,不断扩大产业功能而忽略综合服务功能的跟进,导致开发区除产业功能外的其他城市型功能仍不发达,其服务配套高度依赖于县城主城区。开发区整个区域生活服务功能相当缺乏,大型商场超市、银行机构网点、酒店及文娱设施一个没有,综合服务功能欠缺直接导致了开发区的环境吸引力不够,人口结构仍以世代居住的原住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无法表达人口需求方面的门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缺乏适当的高档次商贸、金融设施与完备的办公设施,难以满足大公司对办公环境的要求。
(二) 土地空间瓶颈制约
从开园建设以来,开发区采用土地开发的方式滚动发展,造成了粗放而非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开发区产值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发区工业用地以近乎同等的速度蔓延式扩张。起初省政府核准的规划面积是1.34平方公里,通过不断调整规划,现已开发8 平方公里,建成区约6平方公里。现总体规划已提升拓展到13.74平方公里。可以说,开发区是严重依赖“扩区”冲动来应对土地资源瓶颈的。这种“扩区”行为的实质上是开发区满足外延式扩张的一种手段,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开发区用地空间不足的困境。此外,由于前期缺少对土地效益的关注,加上缺乏有效政策制约,以低价出让以换取开发商的投资,导致开发商超量占用或超前占用大量土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征地拆迁的艰难推进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开发区可供新功能、新产业发展的增量用地空间已十分有限,如何盘活现有存量土地资源,合理布局产业和功能是当前开发区面临的一道难题。
(三)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产业是开发区兴盛的基石,开发区向综合性城市新区转型离不开产业的繁荣发展。近年来,开发区产业一直维持着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已形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渐成气候,但总体而言产业层次还比较低端,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仍然在延续以外延式增长为主的发展方式。因此,当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与未来以高端产业和创新活力为标志的综合性城市新区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若不及时进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档次,开发区想在县域经济中的长期处于引领示范作用将是空中楼阁。
三、对策思路
一个区域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产业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两者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产城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效路径,利用产业形成的基础,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发展商业化服务,形成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按照“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要求,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努力将我县开发区建设全省知名的新型城市示范新区。我们的对策和思路是:
(一)高品位规划,促进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规划是方向、规划是关键。要真正做到产城融合协调发展,首先必须做好产城一体化规划。
1、编制和完善开发区建设规划。根据开发区现状,结合产城一体要求,进一步升级、调整和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好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规划、拆迁安置居住及商业地产开发规划等。
2、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界定与现代城市发发展相融合的产业选择、产业链延伸发展模式、产业聚集模式、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产业发展与城市生态保护等,构建起产业运营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统一蓝图。
(二)高水平建设,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是产业招商和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结合建设发展现状和产城一体化发展要求,开发区将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1、拉开开发区城市道路框架。全力打通振兴大道、洲头路、新村大道及孚玉西路、韩文路、通站路、环城西路等“三纵三横一环”主干路网,拉开开发区城市建设框架,有利于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合理布局并按序建设。
2、全力完善相关功能配套。按照城市与产业一体化发展要求,根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路网建设进度,同时延伸自来水、雨污排水、电力、天燃气、有线电视、通讯、互联网等管网工程,并适时建设加油站、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以满足开发区产业增量、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的需求。
(三)高标准招商,大力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新型城市发展及产业规划要求,高质量加快开发区产业发展步伐,通过产业发展积聚能量、转型并聚集农村人口,从而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1、加速现有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重点扶持锦绣经纬编、互益纺织、红爱服饰、森达电器、瑞煌光电、新锦丰方便面,晨旺地板、春润食品和中天石化等一批龙头企业和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要进一步实施技术进步为推动力量,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革新生产工艺,突破企业“增长极限”,切实提高单位用地产出率和税收贡献率。整治和淘汰一批污染严重、投资严重不足、贡献率低、大量闲置用地和发展前景暗淡的企业。
2、高标准选商引资。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招商理念,避免垃圾项目和产业污染对新型城市科学发展的制约。根据产业规划,改传统的“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宁缺勿滥。重点引进主导产业及产业链配套项目,优先引进新兴产业项目,努力在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上的招商重大突破。
(四)高质量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
改变开发初期工业园区的“非工莫入”的单一产业“跛腿”发展局面,根据经济开发区概念内涵和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业。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开发区要迈向综合性城市新区,必须推动开发区功能的综合化,其基本方向是从单一产业功能区模式向多元功能共生的城市新区模式转变,借助城市建设和服务型经济发展来带动开发区的功能转型。在已建龙山学校、孚玉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配套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文化娱乐、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
2、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现代服务产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产业,如宾馆、超市、旅游、物流、快速、担保、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加紧敦促已出让商业用地的开发建设,以保障城镇化的人口落户和促进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力促已经落户的华中世贸城和浩瀚汽车城等大型专业市场的开工建设,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相关配套服务功能。
(五)高要求保障,努力破解产城发展要素制约。
要做到产城一体化和谐快速发展,就必须有相关政策和强力的工作举措予以保障,特别是制约产城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必须得到有效化解。
1、创新投融资发展平台。资金是城市建设和企业发展的血液,全力争取并充分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对我县开发区每年4个亿的扶持资金,为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力资金保障;建立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并逐年增加资本金,作为开发区建设资金和企业融资的补充渠道;大力开展开发区信用体系建设,拓展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授信份额,不断扩大企业融资空间。
2、统筹利用土地资源。针对制约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最关键制约因素——土地指标,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在全县土地指标的计划和分配上,必须保主保重,重点保证县经开区项目落户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加大全县范围内的土地置换工作力度,保证每年总量供应。二是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对项目论证和考核力度,大幅度提升招商项目和建设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三是进行存量资源挖潜。加大对不良项目的整治,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强力收回“圈而不用”、“用而无效”和停产半停产项目用地,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3、强力的政策体系保障。切实贯彻执行好招商引资“新30条”、“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骨干企业翻番计划”、“标准化厂房零租金招商”、“促进开发区工业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服务力度,从大力优化政策、服务等软环境着手,大力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以“二产带三产”、“以产促城”,从而促进我县开发区真正实现产城合一、和谐发展。
(六)注重生态建设,打造新型景区
新耕河是开发区内的重要水系,龙山是开发区内的天然绿地,为此,开发区要加强对新耕河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按照江南水城模式有效合理建设新耕河沿河景观区和休闲区,增添开发区新的活力。要合理利用好龙山天然绿地,着力加快对龙山景观修复和开发进程,实现变废为宝,把龙山建成聚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度假区。同时,要围绕推动绿色增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开发区到城市新区的转变必然需要进行功能在定位、产业再调整、布局再优化等一系列定位与思考,而这一过程也是开发区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综合性城市新区转变的历程,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新路子,创新思维,勇于担当,一定能够实现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向着综合性城市新区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