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的精神,加快湖南湘潭率先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根据湘潭市委、市政府安排,市政协成立了“加快推进湘潭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组。
2013年4-6月,调研组分赴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对全市率先统筹城乡发展情况开展实地调研和专题座谈,还对湘潭县排头乡、湘乡市梅桥镇的部分学校、卫生院(室)、村组和农户进行了具体剖析,先后召开了12个座谈会,考察了20余家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学校、乡镇(村)卫生院(室)等单位,征求了部分高校(含党校)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全市率先统筹城乡发展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5月下旬和6月中旬,调研组又远赴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北市、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沙洲坝区等地,考察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借鉴经验。
在此基础上,经多次讨论和修改,起草完成“加快推进湘潭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研报告。6月24日、26日,调研报告先后被提交到湘潭市政协驻会领导会议和主席会议审议。7月3日,湘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听取了调研组的情况汇报。7月18日,湘潭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最终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湘潭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成效: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路的3年,湘潭实现了“一个提高”、“两个缩小”、“三个加快”、“四个增长”的目标。
2011年7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支持湘潭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实现韶山率先富裕的意见》,要求把湘潭建设成为全省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率先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由此确立。
短短3年时间,湘潭率先统筹城乡发展的成绩是喜人的。
“一个提高”——全市城镇化率由2009年的49.94%提高到2012年的54.02%,比全国、全省2012年城镇化率分别高出1.45、7.37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州之首。这主要得益于,这几年,湘潭积极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新社区)集中。湘潭城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拓展到657平方公里;3个县市城区和一批中心镇提质扩容,增强了人口和产业吸纳能力。
“两个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差距缩小。去年,湘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3549元、11316元,收入比由2009年的2.38:1降至2.08: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008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越高则越穷。)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出10.1个百分点,2012年只高5.7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近。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至40%为相对富裕。湘潭市城乡居民生活都已达到相对富裕的水平。
“三个加快”——近3年,湘潭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加快。目前,我市每100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5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初步形成区域“1小时经济圈”,且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资助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等基本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的“2+3”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等已初步建立……
“四个增长”——由于城乡互动,共同发展,近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经济指标人均均量等4项经济指标都得到了大幅增长。
对比分析:虽然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比不知道,通过与国内、省内横向比较,与自己纵向比较,我们找到了城乡的现实差距,这些差距背后隐藏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差距一:调研组发现,虽然我市近3年城镇化率增加了4.0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和提升速度居全省前列,但目前城镇化率仍处于中级阶段。按照通用标准,高级阶段的城镇化率应为70%以上,现在还相差16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近3年的增率,需要12年左右。问题还不仅于此,最关键的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如何合理接纳,城镇承载能力要达到何等水平,产业支撑能力要达到何等强度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统筹研究解决。
差距二:湘潭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12年已缩小到2.08:1,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合力差距近期目标以1.5:1为宜。况且,恩格尔系数并非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唯一指标,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提高城乡居民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指数等,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差距三:据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2012年对280户城镇住户和100户农村住户的调查,城乡差距更为具体化。调查显示,城镇住户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128元,农村住户为564元;城镇住户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036元、医疗费支出为559元,农村住户分别为612元、327元;引用自来水方面,城镇住户均为独用自来水,农村住户只有16户引用自来水;能源使用方面,280户城市住户均使用液化气或天然气,农村住户只有36%使用沼气或其他燃气;电子信息化方面,城镇住户76%有家用计算机,农村住户仅有12%有……
制约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专家学者分析,城乡差距的背后,折射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规划滞后、实力单薄、体制障碍、政策不优等。
“重城轻乡”、“重工轻农”这些早期在领导者、管理者中普遍存在的观念,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入心入脑,近几年有很大改观,但还是有部分人把“城乡一体化”等同为“城乡一样化”,没有把握城乡工作的差别性和规律性,导致城乡工作简单化,突出表现就是对城乡发展蓝图规划不够。
尤其是城乡建设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能做到“全市一盘棋”、“三规合一”,城乡建设的前瞻性、权威性也不强。再加上,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村镇规划实施监管缺失,更加剧这种混乱局面。
“链接城乡的产业体系不完善,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不强。”调研组发现,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和资金扶持乏力,是除规划之外,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的第二大制约因素。目前,湘潭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农村小城镇建设受产业支撑能力弱的影响,“特色镇”、“明星镇”发展不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建设也明显滞后。
体制障碍是第三大制约因素。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城乡公共医疗服务差异大。以教育为例。调研发现,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学校散、小、弱,100名学生以下的农村学校多达74所,只能满足基本义务教育。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农村师资“教非所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教师专业对口率仅为74%.湘乡梅桥镇中学无1名理科科班毕业的教师,均由文科教师改行讲授数学、物理;而全镇9所小学,无1名音体美专业教师。受编制所限,年纪轻、学历高的教师很难进入农村学校,农村学校流传着“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说法。
最后就是政策不优。湘潭虽已制定了率先统筹城乡发展的阶段性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方向和任务,也提出了总体性的工作措施,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实施细则。
建议:湘潭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率先走出一条新路,实践证明是正确可行的,人民群众是普遍受益的,这一发展思路要坚定不移。如何推进下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湘潭市政协提出了若干建议,值得参考。
总体意见是,推动城乡实现“5个一样”,即农民具有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地位、一样的就业机会、一样的生活质量、一样的公共服务、一样的社会保障。
规划层面,画好“1张图”,坚持“1盘棋”,实施“3个方阵”。“1张图”即,将全市5006平方公里纳入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调控管理和开发利用,考虑将梅林桥、河口纳入湘潭县城的规划,将东郊、龙洞纳入湘乡市区规划。“1盘棋”即,加快湘潭与长、株对接,完善城市功能区分,各项各项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3个方阵”即,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韶山市、岳塘区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性示范市(区);第二方阵雨湖区,第三方阵湘潭县和湘乡市稍后建成。
“既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我们就抓关键环节,重点突破。”调研组认为,只有交通一体,才能城乡一体。湘潭要举全市之力,建设以公路、铁路、水运、城际铁交通为主体的市域立体大交通体系,近期则要尽快实现武广客运站与易俗河的对接,尽快实施修建湘潭至湘乡城际快速干道的规划,尽快改扩建湘乡至韶山线以形成城际快速干道。同时,调整新农村建设方略,集中力量抓好示范区、示范片、示范乡镇、示范社区4个层次的典型示范;把中心城区、中心镇的提质扩容作为新型城镇化近期的重点。
湘潭市政协调研组还提出了许多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点子”。如在全省率先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居民“一个户口、两种身份”,为务工农民市民化开辟通道。在农村土地流转上,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置换制度,每年安排3000亩挂钩周转指标进行置换,在全市范围内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建议用5年时间,重点突破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