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没有发生参保玉米受灾未赔问题,但村干部也感到年年向农民收小麦、水稻等保费很困难,多数都无法收齐,只得自己掏钱垫付,有些村干部垫付金额达一半以上。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与保险公司共同为农业生产进行保险的项目,已在江苏省试行3年,其中大部分保费是由政府财政支付,农民只要交小部分保费,并在受灾后享受政府保费补贴。这样对农民有益的好事,为什么会变成村干部们一桩新的难事呢?
参保信誓旦旦 受灾无人赔偿
“去年7月,玉米苗长有一拳多高了,乡里又是开广播会又是发宣传单,干部挨家挨户动员,要农户参加玉米保险。当时小麦政策性保险已搞了两年,玉米保险还是头一回。干部带头,党员先保,我们村参保了2000亩,农户交25%的保费,每亩是3.75元,政府为农民交另外的75%。应该说这的确是一项惠农政策,可就是不知道后来真的受灾了,为什么没有赔偿农民损失?”
灌云县南岗乡朱曹村委会副主任朱恒彦向记者诉说了他的疑惑。他反映,“去年8月26日那天下午3点多,突然从西北方刮起狂风下起暴雨,一些农户房上的瓦刮落摔碎,大量杨树刮倒,玉米都已结青拐子(嫩玉米棒)了,大片大片地给刮倒在地,严重的地块就像碾子给轧过一样,估计这次狂风有10—11级,大家都说是像龙卷风,但气象台没有预报。我第二天上午就向乡农技服务站站长报告,站长又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办公室和县保险公司报了案。县里来人看了现场、拍了照,我问县保险公司的人,能不能给农户赔偿?他们回答:以后再说,还没到赔的时候。可直到现在,赔款也没下来。农户一次次问我,我一次次问乡农技站站长,站长说问过县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人讲,没有达到赔偿的风力等级,不好赔。对此,农户和干部都感到失望。后来搞小麦保险,现在又动员农民参加新农保,可不管我们怎么说好,很多农户就是不愿参加,说别来骗人了……”
“狗养的,把钱吞了!”这些天来,陡沟乡张兴村委会副主任潘启林走在村里,时不时有人在他背后这样骂。去年他分工负责动员1组农户参保,有些农户不肯交钱,他还自己掏钱垫了,全村一半多农户参加了玉米保险。风灾发生后,全村受灾500亩,其中300亩绝收,农民找到他,他第一时间向保险公司、乡农技服务站报案。可农民一等再等也没有得到赔偿,有些人怀疑他贪污了保险费,气得他想自己掏钱,退还那几家跟他闹的农户的玉米保费。
在南岗、陡沟、龙苴等乡镇,许多农民指着地上一个个树桩告诉记者,它们都是去年被龙卷风刮倒后才锯掉的。在朱曹村3组的一个沟边,有3棵树还歪倒着。村民张金亮讲,他家的这几棵树也是去年被那场大风刮倒的,因为有沟水不好清理,只好就让它们这么倒着。
现场风大无比 “监测”却仅6级
记者随后来到灌云县保险公司。据两位参加去年受灾调查的保险公司人员介绍,去年全县有11万亩玉米参加政策性保险,接到风灾报案后,保险公司和县农业局共同派了两个调查组分头调查,发现有2万多亩玉米受灾倒伏。但后来到县气象局查阅资料时发现,那天县气象局监测到的极大风速是10.8米/秒,仅为6级风,没有达到保险条款规定须达8级以上的风灾赔偿标准,因而不能给予赔偿。他们还说,只有当地气象部门出具的气象证明资料,才是法定的依据。
记者查阅了玉米种植保险条款,还在县气象局查看了气象记录,保险公司人员介绍的情况属实。
农民遭受了风灾,县气象局监测到的风力却没有达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该县气象局温局长告诉记者,为保证监测准确,国际上统一规定,气象监测站与周围建筑的距离,应是成排建筑物高度的10倍以上或孤立建筑物高度的8倍以上。以前,县气象局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是在县城郊区,但因县城建设快速发展,气象站的北边、东北、西边的建筑物都已超高,南面也面临规划开发。气象站两年前就计划搬迁,但因资金不够等原因,一直拖到现在没搬迁。
这就是说,在气象站搬迁到合适地点前,其监测的风力数据已不能完全代表全县真实的风力情况。那么,灌云县有几个风力监测点,它们的布局是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
据温局长介绍,我国数年前提出规划,东部省份要达到平均每10公里建一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现在灌云全县已有16个自动气象站,但只有6个站安装了风的监测设备,其余只能监测雨量和温度。因为安装风的监测设备费用多、环境要求也高,局里现在还难以解决。
记者查看了解到,该县风的监测设备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与北部,在西部发生风灾的3个主要乡镇都没有风的监测设施。而县气象局风的监测点与发生风灾最近的南岗乡,距离竟有12公里远。
显而易见,测风设施配备不足,确实让县气象局无法出具能真实反映风灾地区风力数据的证明资料。
问题岂止气象 好事还须办好
那么,农业生产遇灾后应该怎么办?灌云县气象局吴副局长认为,保险、农业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邀请气象部门派员参加现场调查,气象人员可从受灾现状判断当时的风力等,以便如实评估出其中的气象因素。省气象局网络处韩处长也指出,龙卷风之类的灾害周期短、发生的地域面积小,但破坏性却很大,监测难度确实很大。对此,如果县气象站未能监测到,应在当地政府和保险公司提出请求后,申请上级气象部门予以技术支持。省气象局可调动邻近地区监测站及雷达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出具有关证明。
对于如何处理政策性农保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此次“风灾”具有一定的启示性。省政府金融办保险处桓处长告诉记者,这个问题很典型,农民参保后遇上灾情,如由于技术原因不能出具相应的证明资料,就应当加强调查研究,妥善解决。政策性农保,是政府支农、惠农、强农的重要措施,不是纯商业性保险。
在调查中,农户和村组干部还反映了实行政策性农保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同样值得引起注意:
动员农民参保简单马虎。向农民动员,仅发一页纸的政策性农保宣传单,而没有给农民看规范的保险条款。村里向农户收保费,有时仅是村里出具收据,有的还不给收据,只是记个账。乡镇收到各村交来保费后再一并交到县保险公司,这才开具一张发票,使得很多农民对政策性农保半信半疑。农民受灾后得不到赔偿,又难以诉诸法律,这很影响参保的积极性。
查核不认真,赔偿不严格。很多农民反映,受灾后报案,保险公司人员经常是过了很长时间后才来村里,有时还没有人来;看灾情时很少进行严格丈量和测算,有的是让村会计到各户统计一下上报。一些地方搞平均化赔偿,每亩给5—10元,受灾严重的农户难以得到如实赔偿,而有的没有受灾或受灾没达到赔偿标准的,却也能得到一些赔偿。在一些村,还有按人情关系赔付的现象。陡沟乡张薛村的一位老农就对记者说,参加保险,只有村干部的家属和在村里跑腿的才管用。
除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外,盱眙县仇集乡农技服务站站长刘国钧还建议:可通过提高保费、降低赔偿标准与增加赔偿金额,来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如小麦参保,每亩交3—7.5元,受灾后要达到减产70%以上才得到赔偿,绝收才能赔偿200—400元。如能适当提高农民应交的保险金,受灾减产达到50%就给予赔偿,并提高绝收赔偿金额,农民就会提高参保积极性。不少村干部还反映,虽然规定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保要出于自愿,但很多乡镇都是下指标,并作为对村干部考核项目之一,村干部迫于要完成任务而动员收费,易引发与农户的矛盾。希望取消这些硬性指标,让农民在“参保有益”的现实教育中,不断提高参保积极性,村组干部顺势利导,配合做好宣传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