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面对5917名重庆居民的在线调查显示,86%的人认为,时下年轻人购房观扭曲现象普遍,“以是否有房、房子大小等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居首的“扭曲购房观”,其次是“房子成婚姻重要基础”。有评论指出,年轻人购房观扭曲是持续推高房价的重要力量之一(8月26日《重庆晨报》)。
在一个乡土观念、家园意识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国家,“房子”是根深蒂固的一个图腾,代表着家的守护感、营造着爱的安全感;它也是一个复杂的“程序”,寄寓着人们对生活的归属感与梦想。譬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工作几十年才在“非一线城市”买到房子,买房前写过一首诗,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又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大意是,浮生过半,还没弄上一套房子,愧对子女。不管怎么说,死也要买房盖房的,历史上,还不在少数。及至清朝,有一首竹枝词还唱道:“搭得天棚如许阔,不知债负几多钱?”
中国人想要自己的房子,也算是个无可厚非的传统观念。
我以为购房观扭曲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譬如一下子买了很多房子,故意让别人没房子住;又譬如买了房子不是自己住,而是用来点把火烧着玩的……不然,只是想有个安身立命之处,怎么就叫“观念扭曲”?空置率不“扭曲”、保障房不到位也不“扭曲”,独独年轻人想要有套房子就扭曲了,这算是什么逻辑呢。
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以房论成败”,这并不是多可耻的事情。在一个健康公正的社会秩序中,钱赚得多一点、房子住得好一点,当然令人艳羡,这也是能力的体现。如果市场经济都羞于承认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那么,非要“自虐”才能证明观念纯洁?二是“年轻人的购房观”是个伪概念。市场上的房子,大多未必是被年轻人买走的,再说,他们对房子的种种观念,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说“以房子论成败”就是购房观扭曲,那么,“中年人的购房观”、“老年人的购房观”就不扭曲了吗?
房价是被年轻人的“购房观”带坏的——这样的逻辑,就像当年的“丈母娘助推房价”一样,自然不需要正儿八经的辩驳。但这些天方夜谭的背后,却扎扎实实反映了某种无奈的焦虑。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为62个和57个,权威媒体表示楼市10年调控了43次,而房价上涨了10倍。房价既没有顺应政策,也没有顺应民意。
不说楼市泡沫,只说年轻人的购房观;不谈实体经济,只谈年轻人的就业观。这种分析法则,无非是把经济问题意识化,仿佛冥思苦想,就真能铁树开花。中国经济社会的解题,不能如此游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