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最繁华的商业街泉城路,近日因两条对角斑马线而引发持续关注。在威海,实行了18年的人车“时空分割”的交通模式(即车停人走,车走人停,不再混行),在近期也被连续报道。不论是哪种模式,其本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尊重“行人路权”,减少交通事故。
按照目前城市信号灯设置原理,一个路口的各个方向信号灯全部放行一遍,一般不超过180秒。由于城市拥堵加剧,济南不少路口的信号灯周期已经放宽到220秒。即使这么长,也是有限的,如何分配既要考虑实际的道路情况,也涉及如何看待行人路权的问题。
保障行人的路权,一直是交通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对角斑马线设置的30秒,还是人车“时空分离”的20秒,实际上都是从有限的信号灯周期里“抠”出来的,是对交通参与者中相对弱势一方的“照顾”。
在城市交通中,行人虽有“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但机动车其实是拥有“特权”的:占据着越来越多的道路资源,在行人面前越来越强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在人行道绿灯的情况下,右转机动车由于不受信号灯限制,除非是一群人集体通过,很少有机动车能主动让行,甚至有车主还会不停按喇叭进行“催促”。行人的路权和安全感,在越来越多的机动车面前,已经“岌岌可危”。
不论是设置对角斑马线还是人车“时空分离”,都有利于“解行人之困”,但也会增加司机的等待时间。一边是通行效率和司机的怨言,一边是行人的安全,做到二者兼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行人路权既然是法律法规所保障的,行人安全又比通行效率更重要,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在尊重实际情况的同时,给予行人更多的路权。
对于有人担心的尊重行人路权会增加拥堵的问题,威海的实践给出的答案是:肯定会牺牲部分路口通行能力,但并不是造成路口压车的主要原因。机动车通行时间看似减少了20秒,但机动车和行人冲突减少,转弯速度可以更快。
这种情况也要求司机养成耐心等待的习惯,这是学会尊重行人路权的开始。当然,尊重也是相互的。在机动车尊重行人路权的同时,行人也应规范自己的行为,合理测算时间,快速通过路口。相互尊重,才能有和谐的交通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