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养孩子至少要276万元;没有1000万元别想过体面的退休生活;月收入1万元在一线城市过不下去……这是目前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些说法。有媒体调查认为,这些说法不仅吓人而且矫情。
任何一种说法,都是一部分人生活与思想的反映,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能涵盖所有人。网上流行的这些说法,要说夸张确实有点,要说完全失实,倒也未必。
且拿引起最多议论的“月薪不过万没法过”而言,并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实际支出,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么多。且不说在西部农村,有些家庭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万元;即使在北上广,月支万元的家庭也并不多。而且幸福也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只要心态够好,月支5000元的幸福指数未必比月支万元低。但必须看到,对于有些人群来说,月薪不过万,生活压力确实够大。
有网友发帖称,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生活,每个月需要:房租(2000元)、用车成本(2000元)、社交成本(1500元)、电话费和一日三餐(1000元)、探亲费(500元)、烟钱(800元)、书报费(100元)、电影及购置服装费(500元)、休假成本(500元)、保险费(1000元)、咖啡和茶的费用(300元)、手机和电脑的折旧(800元)。这其中有些费用可以适当削减,但有些费用却无法再减,有些费用在实际中甚至还要多。
这里最关键的还在于住房。如果在城里有住房,那多数人的支出可能没有这么多;如果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现在租房未来买房,月薪一万还真未必够。或许这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不是想象中的个别性。在流动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城市,他们渴望实现住房梦,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想法无可厚非。
或许有人灌输心灵鸡汤,要多看未来,别只想眼前。问题是,现在草根的他们,将来也未必是精英。不断上涨的物价,时时存在的风险,不可知的保障,让很多人都揪着心。拿住房来说,现在买不起,将来也未必买得起。“信心比黄金还宝贵”,面对无法预测的未来,很多人没有信心,于是焦虑;他们渴望能够引起共鸣,能够引起关注,于是他们选用了一种较为夸张的说法。
由是而言,“月薪不过万没法过”更多是一种修饰手法,这或许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不少人的心理焦虑。指出这些说法有些夸张是可以的,但把这些说法称为矫情,这可能有点过了。而且这还会适得其反,激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使“焦虑男女”认为心里话没人听,更加剧焦虑心理。
“夸张说法”传递民生焦虑,这其实也是一次提醒。政府部门应该从“夸张说法”里听取社情民意,关注民生焦虑,提高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控制物价水平,增强公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给公众一个可期许的幸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