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频频发生的城管暴力事件,使这个舆论形象很恶劣的群体进一步被想象成了妖魔。能够感觉到,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各地城管部门都在竭力进行形象重塑和危机公关。比如南京城管接受采访时就示弱称“城管和小贩都是受害者”;河南许昌则称城管由女子组成,与商贩从冤家变成朋友;哈尔滨某区一获得“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的城管执法局局长受访时,则为城管和临时工辩护称:城管执法离不开临时工,他们很辛苦很不容易。
哈尔滨的这位局长称,该单位三分之二的人是执法助理员,就是网络热词所说的“临时工”,执法局的工作离不开他们。在编人员75人,临时工近160人。执法管控面积为736.3平方公里,执法职能涉及的违法行为581种。工作压力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舆论的指责让他们觉得城管是个很不光彩的职业,甚至不好意思跟亲朋好友说自己在执法局工作。
这位局长本想为城管和临时工辩护,表达城管工作的不容易,让舆论和公众理解城管,别把城管当成敌人。但我觉得,一个城管执法局竟然三分之二是临时工,执法离不开临时工,这不是让公众理解城管的理由,恰恰暴露了当下城管制度的硬伤。
三分之二都是临时工,我不知道这在全国的城管部门中是否有代表性,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临时工应该占很大比重。所以,一出现城管暴力执法,官方就回应称是“临时工”所为,很多时候并非拿临时工当替罪羊,而是因为临时工在城管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临时工又缺乏规范的训练,游离于监督之外,就更可能暴力执法。
可想而知,当一项工作主要依赖临时工去做时,怎么可能规范,又怎么可能不产生出巨大的冲突。如果一项工作,在编的正式员工根本无法完成,必须雇用大量的临时工才能完成,说明这个制度在设计上肯定存在很大缺陷。
执法离不开临时工,甚至是主要依赖临时工,注定了执法的暴力性。临时工与单位的关系是临时的,缺乏归属感。由于不像正式员工那样受过职业培训,临时工缺乏职业规范意识,而他们手中又掌握着不小的权力,很容易在执法时与小贩发生冲突。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临时工干的活儿多,任务重,可收入又微薄,尤其与正式工相比,收入差很大一截,所以执法时更容易情绪化,将愤懑转移到小贩身上。哈尔滨那位局长接受采访时称:这些孩子们(临时工)很辛苦很不容易,每个月工资扣去五险一金发到手里的就1100元,夏季忙的时候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一直到晚上10点半下班,没有双休日——干着这么累的活儿,这样微薄的收入,执法时没有情绪才怪。更重要的是,该局长没有透露正式工的收入水平,临时工比正式工肯定差很多,干着更累的活儿收入却差一大截,可想而知他们执法时会有什么样的情绪。
解决“执法离不开临时工”的制度原罪,并不只是减少临时工,或增加编制,而应整体重估城管制度设计,重新界定城管的职能和权力,让城市管理真正回归善治,而不能逼着城管与小贩死掐。一个城管追着小贩跑的城市不会让人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