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官员敏锐地嗅到:城市常住人口对方便面、榨菜等食品消费量一般是恒定的,一个地区榨菜的销量变化主要由流动人口造成,比如涪陵榨菜在华南地区销售份额从2007年的49%下滑到2011年的30%,说明该地区人口流出速度非常快。根据这个“榨菜指数”可以判断,中国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大军正在从珠三角、长三角撤离,这成为城镇化规划布局里新的动向。
榨菜指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真命题。如果说榨菜指数疑似一个不很靠谱的指标的话,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能从数字上与“榨菜指标”高度吻合,恐怕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根据这个报告,2012年全国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回流趋势明显。步入中年、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是大部分回流农民工群体的突出特点——我们的感觉与感受,何尝不如此?
当下的劳动者迁徙,基本是按照市场需求自由流动的,哪里有机会,哪里生活成本低,哪里能多挣下来钱,就到哪里去。正是这种劳动者自由迁徙所谓的 “人口红利”,推升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但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结构调整,事情正在起变化,东南沿海的机会越来越少,背井离乡越来越“不划算”,回乡守土的驱动力也越来越强,但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没有享受多少前些年劳动大军的 “红利”,现在却面临强大回流人口教育、就业、医疗、治安、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会觉得“亏得很”甚至有抱怨牢骚。
何以解忧?唯有顶层设计、政策统筹,靠对群体的改革布局,实现群体生存的呵护。农民工的迁移,不能像流动的榨菜销量一般,完全听之任之,政策再不积极站位,老这么吃低水平的“榨菜”,我们的社会也会营养不良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听起来就很头疼,但也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去做,因为营养不良的社会又谈何崛起,又如何能孕育梦想?
不管是户籍改革政策、财政收支政策,还是社会保障政策,排在第一位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以人为本思维与劳动者的当务之需。唯有放弃短视的GDP指数追求,唯有放弃狭隘的区域省份自利视角,放置于中国社会改革的宏观布局当中,才能尽可能地触摸这个命题,在复杂系统的工程中形成协调之力,让转移回乡的农民工大军,安稳地“软着陆”,而不是重重地再跌一跤。榨菜指数非笑谈,唤来 “政策”好下饭——在转型期的中国,在亏欠底层劳动者已然太多太久了的当下,光盯着榨菜指标,看到了农民工大军随着产业转移而普遍性的迁徙是远远不够的,给这些飘零的“榨菜”,准备好赖以生存的一碗碗政策米饭,让他们迁到哪里,能够落根到哪里,生存在哪里,幸福的生活在哪里,才是致力于民本的政府不可推卸的民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