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政府拿出大量真金白银盖保障房以圆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居梦”,一边却是大量保障房空置“遇冷”窘境。据新华社报道,多个省份审计结果暴露出保障房空置尴尬:山东1.29万套,海南9000多套,广东1.15万套,云南2.3万套……
建保障房,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得民众拥护的民心工程。建了却没人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一些地方,保障房成了面子和摆设,恐怕与形式主义难脱干系。形式主义的一大表现,只重数字,不重实效。在民生工程上搞形式主义,虽然在政绩考核时有了漂亮数字,但是却造成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始终无法让百姓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保障房建在什么地方、怎么建,都不是简单数字所能表现的,需要对百姓的需求感同身受,充分考虑百姓居住、工作、生活的便利。正是由于保障房位置偏僻、配套设施不完善、房屋品质存问题等多重因素,抑制了百姓的选择意愿,推高了保障房“空置率”。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的一大表现,是高高在上,不替百姓考虑,不把工作做实、做细。在生僻地建保障房“凑数量”,用来糊弄政绩考核或许有用,但要想忽悠老百姓,恐怕门都没有。
在保障房上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危害远不止是保障房空置。一些地方保障房建设中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结果出现墙体开裂、顶棚渗水等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质量缺陷。如果没有监管部门走过场、“睁只眼闭只眼”,怎能出现保障房质量缺陷?百姓即使住了存在质量缺陷的保障房里,能不“骂娘”、能不让政府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跟着受损吗?
搞好民生工程,考验的正是各级政府的为民理念和执政水平。保障房建设出现“重量不重质”“重建设轻分配”的问题根源,在于没有切实解决百姓的顾虑、忧虑和实际困难。如果没有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和问责,保障房只建设不“保障”的浪费现象就难以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