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反思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地方债
时间:2013-07-30 14:45:5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朱迅垚 

  最近几天,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引发公众关注。一个常被问及的问题是,中国是否会出现像美国底特律那样申请破产的城市?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分析以下二者的区别:底特律的衰落源于美国传统工业的整体萧条,它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破产实际是以极端的方式对城市经济进行重新调整;中国地方债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各地面临的问题具有同质性——各大城市、乡镇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模式。比如,湖南一个只欠债1亿元的县城和江苏一个欠债20亿元的县城,虽然欠债的数额不同,但在债务结构上很可能极为相似。

  这种地方债的相似性,根源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现行体制下,各个地方的发展模式高度相似——主要模式都是以GDP为导向、以招商引资和大规模基础投资为特征;其二,地方债格局与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关,很多因素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那么,既然我国地方债形势严重,会出现类似底特律那样的破产情况吗?从目前来看,至少五年内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政府破产的情况。首先,虽然今年开始GDP增速总体放缓,但只要未来5年仍然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中国大部分资产的价格就仍会上升,尤其是土地价格。而我们知道,只要土地泡沫不破,房地产就不会出现崩盘情况,地方政府就能继续支撑。

  其次,出现地方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与自己财权不相匹配的事权,地方财政虽然入不敷出,但中央财政却盘子大,增长快,光中央各部门的沉淀资金就有4万亿元之多,只要有中央财政兜底,地方政府就有应对债务危机的信心。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地方债危机固然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但“债务”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负债经营是现代经济运营的重要标志,没有现代融资手段,就没有经济全球化。更何况,投资——严格来说是负债投资,其实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负债经营本身,而在于对负债投资主体权力边界的约束。

  经济常识告诉我们,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效率会远远低于企业,而国企的投资效率会低于民企。但就中国的现实来看,如今的一些地方政府越来越像个超级公司,以行政区域为边界,最大化调用区域内所有资源,一切为工厂、房地产和铁公基让路。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外贸疲软、汇率压力增大、国内需求不振、部分领域产能严重过剩的新形势。

  由此带来的情况是什么呢?我在江苏的一个县城调研时发现,其下辖的每个镇都有一个工业园区,尽管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忙于招商引资,但大部分工业园区仍然一片荒芜。即便如此,当地政府仍然在延续“大量基础投资+招商引资”的模式。这个县城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全国地方债危机的一个缩影:地方政府持续举债,以此维持地区重要企业的发展,并延续低效率的基础建设,但这种漠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却越来越弱。

  对地方债危机进行反思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地方债实际是凯恩斯主义的发展思路,是一种效率越来越低的发展模式。而地方政府作为负债主体,却无法像现代企业一样灵活决策,权责统一。庞大的债务也是庞大的资产,要消化掉这些债务,要盘活这些资产,恐怕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都是一个艰难的考验。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