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完全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繁荣所拉动的,并由此积累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政府要想真正的调整经济结构,就必须去经济的“房地产化”,即以房地产市场重大调整作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如果房地产问题没有处理好,经济“房地产化”不改变,那么其他问题也只能是表象。——易宪容
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市场反应还算平静,因为数据不仅符合市场预期,也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在数据公布后,李克強总理7月9日主持召开了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7月16日又主持召开了经济形势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并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
李克强总理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要用新视角和新思路来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之大势。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既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
可以说,这段话其实就是李克强总理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下的基调,也是下半年国内经济工作的总框架或新思路:即“托底线保增长”。对此提法,市场解释不少。如有人认为,尽管财政部部长认为下半年不会出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但适度的刺激政策出台在所难免。
不过,笔者认为,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底线”如何理解?是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所规划的全年7.5%GDP增长目标呢?还是到2020年实现经济翻番所需要的6.8%增长速度呢?市场上更多的人猜测为后者。不过,笔者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长“底线”不在于具体数字,而是如何保证在经济下行时不影响整个经济的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
从政府最近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看,政府坚持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调整经济结构为着力点,以此来释放改革红利。因此,政府可以承受短期内经济下行的压力,通过扭转以往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GDP的增长方式,重建国内经济增长活力。
这种重建国内经济增长活力,不仅表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要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速增长,还表现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往的政府过多的参与和干预经济转变成更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以此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因此,当前政府尽管不主张推出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但在落实企业的税费减免、完善社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环保节能等产业投资、扩大棚户区改造、消化产能过剩项目、发展移动通信技术、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等方面来促进内需,以此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这些都是政府下半年“托底线保增长”的重要部分。
还有,政府也非常清楚,下半年的经济要在政策取向的底线与经济增长合理区间寻求平衡,这是保证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和升级的基础。总体来看,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前十年经济发展所积累下的问题,已经很多,也很复杂。如果对这些问题不清理及进行重大改革,未来中国经济不仅无法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还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密切关注。就是这种经济增长思路是否会回到以前的惯性思路上去。比如,政府一方面希望挤出房地产泡沫,另一方面迟迟不敢放弃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工具性,希望通过购买第一套住房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但是,这里应该看到,住房作为投资与消费的区分,并非购买套数的多少,或只购买一套住房就不会投资,而是如果不对住房进行事中和事后的限制,购买一套住房同样可用于投资,只不过杠杆率存高低差异。只要购买住房有利可图,那么购买一套住房用于投资就会非常普遍。如果住房是投资产品,又有过高的银行杠杆,那么住房投资涌入市场就成为必然,这就会强化房地产投资及房价上涨的预期。这才是全国当前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本所在。
其次,政府还把保障性住房作为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希望以此来增加投资拉动消费。比如扩大棚户区的改造。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前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繁荣所拉动的,并由此积累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政府要想真正的调整经济结构,就必须去经济的“房地产化”,即以房地产市场重大调整作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如果房地产问题没有处理好,经济“房地产化”不改变,那么其他问题也只能是表象。
只要经济的“房地产化”不去除,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就无法解决。可以说,无论当前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还是金融体系影子银行盛行,无不是与这种经济“房地产化”有关。因此,政府要实现下半年经济的“托底线保增长”目标只能是从挤出房地产泡沫入手,只能是经济的“去房地产化”。否则,想不触动经济“房地产化”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目标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