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组织调研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已经完成。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家庭住房建筑面积的中位数为100平方米,人均30平米。近九成中国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超过10%的家庭有两套及以上的住房。(7月19日人民网(行情,问诊))
人均30平米住房,数字确实令人欣慰。但对于这个30平,许多人却是“没感觉”,一经公布就引发舆论惊哗。比照人均30平住房,人们又晒出自己蜗居,晒出自己的“胶囊”,以质疑自己“被30”。其实,人均30平肯定是可信的,问题是30平方米只是一个平均数以人口为“分母”的平均,只具统计学上的意义。看看北京刚刚发布的群租人均不得低于5平米的规定,又有什么感受?
平均数固然是重要的指标,但很多时候平均数并不代表大多数,而且客观上掩盖了大多数的真相。住房面积平均数是城镇居民住房面积总数除以居民人口总数得出的结果,把住房面积总数比作一块面包,假如有一部份人得到的特别大,那么必定意味着另一部份人得到的特别小,尽管平均的结果仍是一样大小。
原铁道部长刘志军有374套房产,“房爷”被举报有192套房,“房媳”家族在北京等地有十余处房产……这是少数大于平均数的典型例子。前昆明市长张祖林一年前在调研保障房现场工作会议上批评,有权有钱部门的人员有4、5套房子很普遍。以市长之身份,张祖林不会空穴来风,信口开河。未必所有有权有势部门的人员都有四五套房子,但有四五套房子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有权有钱的人房子多得住不完,没权没钱的人没有房子住,这种现象其实是公开的秘密。
一个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空置,足以供2亿人居住。这些无人住的房子,使多少住蜗居乃至没房住的人“被30”?“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这首形容收入平均数掩盖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的打油诗,用来状摹住房平均数掩盖的问题,同样很贴切。当大多数人的人均住房面积达不到平均数,那么所谓的平均数不仅没有了平均的意义,相反更凸现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房地产市场的失范。
一轮轮房地产开发热以及由此掀起的炒房潮,推动房价不断飙升,真正需要住房的人买不起房买不到房,没有住房需求的人却买了大量的可能永远都不会去住的房子。这场只能是少数人获利的金钱游戏留下了种种社会问题:大量买不起房的人对社会失望抱怨,大片空置房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巨大的楼市泡沫不断积累着金融风险,而这个少数人的游戏最终要由全社会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埋单。人均“被30”是一面多棱镜,除了反映居民居住条件发生的变化,除了反映住房建设的总量,还折射出了巨大的住房空置率,折射出了蜗居者的无奈,折射出了房奴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