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国内有关部门就爱整些“平均”、“人均”数字如人均收入、人均住房、人均拥有什么的,意在标榜各自行业之丰功伟绩。这不,日前央行曝出的一个“人均”就再次惊爆了众人的眼球,牵动了众人的神经。
12日央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破百万亿元大关。若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国人人均存款额是77623元。
13日,又有媒体更正,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个人存款余额为44.17万亿元。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人均住户存款应为32719元。
无论是7.7万还是3.2万,这不重要,数字大小而已。重要的是,上述数据意在说明我国个人存款不菲,老百姓很富有了。
此论一出,引得众多网友大吐其槽,“我怎么又被平均了,躺枪啊”,“偶又在拖国家后腿了,对不起国家啊”……
为了验证以上数据的真实与否,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人均存款的投票,在3万余网友的投票中,只有7.3%的人存款超过77623元。李开复的结论是:平均数字其实是很小部分很有钱的人和一大批穷人的平均。
按照央行自己的2013年第二季度储户问券调查报告数据,全国10%的最富家庭占据了当年总储蓄的74.9%;大量低收入家庭在调查年份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没有或几乎没有存款。
人均,其实就是一个很欺骗人的字眼儿。试想,某甲存款20万,某乙存款为零,甲乙平均存款即为10万元,你说某乙冤不冤。借用一句“真言”:人均存款把富人“变”穷了,把穷人“变”富了。而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拥有财产等等,均同此义。
同理,把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都拿来平均一下,又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这些存款真的都来自于居民个人么?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储蓄存款中,相当一部分是经营性集团消费基金,是对公存款,即所谓“公款私存”;多年来,政府部门和企业团体的储蓄率一直在增加,而居民家庭储蓄在总储蓄中所占份额却在下降。这就是说,人民币存款大多数是公款。把公款储蓄平均到居民个人存款,当然很“喜剧”。
所以,依笔者的看法,“人均”就是浮夸,就是掩饰,就是忽悠。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人均”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
所以,什么时候“人均”少了,离“实事求是”也就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