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表示,既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新华网》2013年7月17日)
大家知道,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中国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宏观数据表明,在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的同时,经济增速有些放缓,而令人称奇的是,此时的李克强总理却显得非常沉着冷静,他的一句“不改变”,再次打消了一些人期盼出台巨额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幻想。那么,总理如此坚定的底气何来?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来自于对大势的正确判断。李总理指出:“用新视角和新思路,正确认识发展大势。”这里所说的“大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尤其是十八大讲的新“四化”中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和经济活动将集聚到城镇。这样一来,从需求层面来讲,必将带动了很多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专家测算说,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这就是说,城镇化势必将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提供不竭的基本动力。
二是来自于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李克强强调:“我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依靠转型升级。”这是对我国这么多年来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经典总结,回顾中国30年经济增长,改革可谓是核心动力,其效应无疑已超过了人口红利、加入WTO等因素,而当改革由浅水区步入深水区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相对容易的路都走完了,摆在眼前的必须忍痛叫停过去惯用的激进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来逼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才能引导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三是来自于对经济的驾轻就熟。李总理强调,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气”。这从近期中央应对银行“闹钱荒”初步尝试的手段来看,被外界解读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去杠杆”化,就是通过调控逼迫商业银行将大量用着套利的资金回归支持实体经济的正道。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也证明,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呈无限扩张态势,必将引发灾难性经济危机,因而尽早“去杠杆”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当然,李克强的“底气”是有原则的,那就是他已紧紧锁定了“上限”和“下限”。他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相信有李克强为总理的这样一个懂经济、善调控、敢担责的经济“团队”领航,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把握好、运用好宏观政策,统筹施策,中国的经济就一定能够保持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