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6月份以来中国货币市场出现不太常见的大幅动荡,以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为代表的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飙升至接近历史高点,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各期限利率大幅攀升。受此影响,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大幅上升,金融机构普遍感到“钱荒”,似乎中国式金融危机正在到来。
然而,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马上出手“救市”大不相同,这次管理层“岿然不动”的确是罕见的行为。不过,随着政策的逐步清晰,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此轮利率风暴更像是管理层的“主动出击”。事实上,2012年以来,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和表外融资泛滥,2013年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2.02万亿元,同比多1.3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32.8%。由于“影子银行”杠杆化程度提高,链条复杂,不透明,已经触及到了金融安全底线。
与此同时,在投资扩张的推动下,对资金有饥渴症的地方政府也通过表外贷款、银行间债务融资等形式与其对接,大量资金也就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导致负债过高、表外资产过度。
正因为看到这些问题,从今年3月开始,政府就对影子银行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这些措施的累积影响已经浮现。社会融资总量从3月的2.5万亿元,大幅下滑至5月的1.2万亿元,特别是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引发全球资本流向逆转,中国外汇占款急剧减少的背景下,央行流动性调控维系“紧平衡”状态,试图通过融资成本上升使银行被迫削减信贷扩张规模并更加谨慎地管理流动性,已达到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目的。
归根结底,此次金融市场的震荡更像是一场主动的“危机测试”,其实就是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债务膨胀和“加杠杆”在埋单。长痛不如短痛,为了避免将来中国经济受到不可预见的巨大冲击,切断“经济扩张→债务扩张→金融扩张“形成的高风险链条,除了主动放空自己可能别无选择。
当然,短期来看,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条件下,如果政策力度过大,以及应对不当的话,很可能触发新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管理层正在探求如何在短期和长期间寻找均衡,以避免“去杠杆化”过猛,给实体经济带来新的伤害。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改革难以避免承受痛苦,可喜的是,正在经历阵痛的中国仍然凸显了争取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决心。
(张茉楠,国家信息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