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 近期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意外弱于市场预期,使得一年前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大讨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忧虑中国政府刺激政策过度,而现在担心当局对于经济减速“过度容忍”。
然而,这种担心可能会再一次落空。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广西的讲话再次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底线”作出阐释:政府的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同时在这样一个区间内,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些专家认为,这一表态显示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对于他所掌舵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未来方向和决策选择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中国经济急剧下滑的可能性比较小,政府还是有底线思维的,就业和社会稳定是容忍经济放缓到什么程度的重要考量,不会允许短期内的加速下滑。”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
10日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6月份进出口额同比双下降,进一步确认了市场对即将在本月15日公布的第二季度GDP增长可能延续一季度下行之势的猜想。中国股市上证综指当日却一反连日来的低迷而大幅收涨,反映了投资者对经济长期前景依然充满信心。
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担心,始于5月下旬以来在中国银行间市场持续近一个月的“钱荒”。6月20日,中国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30%,创历史新高,而中国央行随后表示市场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拒绝“放水救火”。
这一做法颇具争议,有观点认为,在中国外贸疲弱、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信贷紧张将使近年来主要依靠的增长引擎投资增速放缓,从而导致经济“失速”。
庄健认为,如果经济接下来的进一步放缓不是加速下行,就不必过度担心,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在。对于新一届政府来说,速度不是主要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解决经济增长方式上出现的问题。
尽管中国推进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但一直并未能真正摆脱对过去高投入、高污染、低附加值出口驱动增长模式的依赖。在经历了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之后,中国领导层越来越多意识到一味的刺激并不是彻底解决中国增长问题的药方。
事实上,以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在今天已经成为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民众的一种共识。本届领导层从执政伊始,就把简政放权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突破口,并多次强调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手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转型已行至一个重要关口,如果不改革、不调整,将牺牲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竞争力。
“GDP增速高不是好消息,而且GDP也不可能一直极限的好。以往的经验表明,中国越是调整,就越有人唱中国硬着陆的风险。中国要想谋求长期发展,转型就是要动真格的。”张燕生说。
可以说中国已经初步尝到了转型带来的甜头。去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8%,增速创13年内最低,但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的结构却发生可喜的变化。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是过去数年中就业形势最好的;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是51.8%,高于资本形成贡献率;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经济发展的底线要看几个指标,如果就业稳定,企业有利润,人民收入增加,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这样的经济增速就是好的增速。”张燕生说。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已经结束了两位数的高速发展阶段,但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支持长期稳定的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支持7%的增长底线,中国的消费主要依靠收入和储蓄,不同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信用消费。即使仅仅依靠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基本的建设动力,中国也可以维持平稳的增长。
“‘钱荒’实际上标志着中国转型升级的启动,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转向低水平扩张、集约型发展、更可持续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寻求从根本上化解经济风险所迈出的关键一步。”张立群表示。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对于“钱荒”的冷处理也折射出中国决策层对经济发展所持的另一个底线:中国经济绝不会再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