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冀宝斋的“传奇”是如何诞生的
时间:2013-07-15 09:37:24  来源:新京报 

    “河北省省级科普基地”、“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寨博物馆——冀宝斋的这些名头是怎么来的?

    据新华社记者调查,河北有关部门回应称,颁发牌子时的首要条件就是“地方推荐”。近年来,河北省冀州市着力打造“九州之首”的文化品牌。冀宝斋博物馆“应运而生”,成为其文化载体。报道显示,冀宝斋已被“打造”成一张地方名片。在冀宝斋博物馆内墙上,挂着不少领导以及各界专家学者与该馆馆长王宗泉的合影。

    一个赝品充斥的博物馆竟然获得了如此多的官方身份,对此文化丑闻,当地政府难辞其咎。冀宝斋迎合了当地政府的文化政绩需求,也可以看到,一个地方政府对文化政绩的渴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实际上,早在2004年12月22日《经济参考报》就报道了冀宝斋博物馆,当时该馆只展出2000余件瓷器。2007年11月,也就是现在的冀宝斋博物馆才正式奠基,2010年6月竣工并布展。此后,冀宝斋先后获得了一系列官方身份。

    从报道可以看出,当地政府也是冀宝斋“做大做强”的重要幕后推手。冀宝斋如果不是获得了从冀州市到衡水市的支持,河北相关省级部门或许也就不会授予其“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科普基地”等官方身份。这些身份虽增强了冀宝斋的“欺骗性”,但对当地政府来说,或许又是可以书写一笔的文化政绩。

    当地政府、官员也并非不知道冀宝斋的问题。一位地方官员对记者坦承,他们其实也了解冀宝斋博物馆的东西是假的,但是各级官员和省内外专家来冀州基本会去参观这个博物馆,否则也没有什么可以参观的。

    明明知道是假的,当地政府仍然将冀宝斋当作一张文化名片,对外推荐,可以说是冀州版的“皇帝新装”。

    冀宝斋的故事说起来离奇,其实并非罕见。时下,在很多地方政府乃至官员的眼中,所有的文化建设或许都应该量化为具体的指标。从拍了多少部戏,到建了多少面积的文化场馆,乃至,获得了多少个荣誉或奖励,都是可以量化的,也都是看得见的,而他们很少会关心,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民众的文化需求是什么,这些文化投入产出的社会效益如何。文化建设一旦只是政绩的目标,那么,一切都变了味。

    冀宝斋有瓷器、有建筑,还有一位“热心”传统文化的老馆长,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完美,怎么算都是一笔文化政绩中的“硬通货”,甚至可以看作是应付上级的“优质资产”。当地政府显然没有意识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中,不应该有假冒伪劣,也不能与冀宝斋这样的“赝品博物馆”为伍,更不可为冀宝斋的“传奇”推波助澜。

    冀宝斋固然可笑,但是,其最典型的价值还是在于,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地方政府文化建设的劣质样本。冀宝斋需要规范、整顿,站在冀宝斋身后的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也应该清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