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发表在美国权威期刊的一份研究报告所称“中国北方人因空气污染比南方人减寿5.5年”,中国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7月10日回应,上述结论缺乏实证,有失偏颇,“没有大量样本得出这个结论不可信”。
环保部:有失偏颇
此前,环球网援引英国广播公司(BBC)7月8日报道,当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一项研究认为,中国北方数十年来烧煤引起的严重空气污染导致人均寿命减少5.5年。研究报告是由来自美国、中国和以色列的学者共同完成的。
该论文的研究基于中国特有的冬季取暖政策:以取暖分界的淮河为准,选取了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90座城市,收集了1981年到2000年间这些城市每日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数据,以及疾控系统得到的1991年到2000年这些城市的各年龄段死亡率、预期寿命和死于心肺疾病的数据。
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烟灰和烟雾中的总悬浮颗粒物质(TSPs)污染北方比南方高55%。研究人员研究了同期在淮河以南和以北的死亡率数据,他们发现了在实施取暖用煤分配政策的地区人均寿命更低的证据。研究发现,提前死亡的原因几乎完全是由于心脏和呼吸系统疾患。
对此,中国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在回答中新网记者提问时表示,虽然煤烟污染所排放的重金属、细粒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物质一定会影响人体健康,但至于对寿命时间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国际上就该数值的算法存在较大争议,且需要长期观察。
“这项结论有失偏颇,没有大量的样本得出这个结论不可信”,刘志全表示,这一研究需要长期实地调查取证,结合大量样本进行。
专家:有人赞同 有人质疑
据《新京报》报道,该研究报告的四位作者均为经济学家,其中两位来自北大和清华。该论文用统计学的方式得出结论。未参与此研究的中国健康领域科学家有人持保留意见。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五一认为,人死亡受到了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空气污染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可以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直接说就是空气污染导致折寿五年,这也不太好说。”
而据《环球时报》报道,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则认为该结论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情况反映出地区的总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好的地方,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就会相对低一些。北方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较高,的确与北方在冬季采取烧煤取暖的方式有一定关系。此外北方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相对匮乏,植被面积少,整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都会提高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彭应登表示,空气总悬浮颗粒物中含有PM2.5、PM10等颗粒,对人体健康有明显影响,长期生活在颗粒物浓度较高的地方,会引发一些心肺系统疾病,并影响健康。
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授潘小川则认为,这个结论严格意义上看并不十分严谨。首先,对寿命的变量考虑得不足,没有充分考虑人的食品营养或者膳食结构的问题。膳食和营养是影响人寿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其次,根据研究报告,寿命样本的算法不精细。年龄组、城市年龄比例等在报告中均没有体现。
但潘小川也表示,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包括寿命问题都有联系,这是可以肯定的。
论文作者:望推动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环境保护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玉宇表示,因为人体是有差异的,污染的环境里有些人仍然可以很健康,也会活得很长,但是有一些脆弱的人群,比如说有慢性病的人群,他在这样的一个污染空气当中会感到很难受,他的健康状况一定会恶化,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迁移到空气更好的城市是选择之一。
另外一个作者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宏彬教授表示,这份研究只有20年(1981-2000)的数据,但最近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因为污染正在变化,10年前主要是大颗粒物PM10。现在雾霾天气比较重,PM2.5微细悬浮物比较多,这种对健康影响可能会增大。
陈玉宇表示,这份研究报告还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缺乏近年来PM2.5的数据。但即便如此,他和李宏彬等4位研究者都希望能以此来推动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环境保护。
而据中国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7月10日透露,目前环保部正在会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建立暴露影响评估体系以准确界定污染的损害。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介绍,目前北方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优化能源结构的工作,逐步用清洁能源取代烧煤取暖的方式,预计北京在3-5年在城区内实现无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