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强降水问题,引起舆论关注:来场大雨,伤亡能不能小一点?
据报道,个别城市国土局成立了应急分队,还下了“死命令”:在城市里头不能死人。据称这是“跟乌纱帽连在一起的决定”。
再有十几天,就是北京广渠门7·21暴雨事件一周年。在首都二环以内,一场暴雨竟让市民付出了生命代价。在为逝者哀悼的同时,人们也陷入深深的担忧,再遭遇强降雨,这种“极端个案”会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与其他暴雨预警中的细节相比,“跟乌纱帽连在一起的决定”,既让人欣慰,也让人不安。欣慰在于,来场大雨,在城市里头不能死人,已经引起主政者的足够重视;不安在于,凡事都与“乌纱帽”挂钩,能否使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具有延续性?
一类社会问题反复出现、普遍存在了,往往寄希望于“一票否决”,寄希望于“乌纱帽”挂钩,其实并不可取。许多民生“老大难”,从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不是能不能办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办的问题。解决“老大难”一旦有了领导重视、舆论关注的“路径依赖”,一方面会使一些问题“拖大”了才有着手彻底解决的可能;另一方面,把民众的期望拔高了,而一些问题又无法在一夜之间彻底解决,结果往往使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受损。
身在官场,关乎“乌纱帽”的事便是天大的事。可如果今年和“乌纱帽”挂钩,明年和“乌纱帽”挂钩,一旦有一天习以为常、问题不再受到关注了,拿什么来维系官员倾尽全力的热情呢?
以长久以来困扰各地的GDP政绩观为例,因为中央倡导降低GDP对官员考核的权重,于是一些地方代之以环保、民生满意程度等更为人性化的指标。接下来,一些地方会不会因此而降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热情”?
今年北京再度遭遇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很大,在拿“乌纱帽”打包票的形势下,民众或许可以稍微安心一点。但是,解决城区“看海”问题,决非一日之功;在城市里头不能死人,也仅仅是城市发展的最低要求。
与其凡事都“乌纱帽”挂钩,倒不如多点责任担当的勇气与决心,多办几件民生实事。况且,“功夫在诗外”,日常行政工作中,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才不致于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把个别地方的现象酿成好些地方的现象。